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范式层面的教育变革,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一大波新概念的来袭——比如“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高阶能力”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统整”“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等等,让我们应接不暇,产生眩晕感。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着第九次课程改革,我们从强调“三维目标”的素质教育时代转为“核心素养新时代”,新时代要求我们坚持新三维目标(大观念、新能力、新知识),坚持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三大核心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必须具备三种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助思维)。因此,在课改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教师的适应、发展的问题,使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有效的执行者和积极地建设者。我校致力于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一支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教职工队伍,为了学校和教师的持续发展,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特制定教师五年发展规划。
二、现状分析:
从学校未来的发展对师资的需求来看,大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1.新课程思想观念、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知识较为欠缺。
2.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不灵活。
3.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亟待提高。
4.缺少全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专业素质还亟待提高。
三、主要措施:
在实施五年规划的操作过程中,根据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的方向,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成为本学科带头人,特制定以下学习计划:
发展的模式:“系列专业培训—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提升”。
(一)未雨绸缪 培训先行
1.进行师德、新课标、新课堂、新教学培训,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进行学科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重点在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对新增加的知识进行统一学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2.召开系列关于新课程的研讨会。我们召开了以下专题研讨:“我谈新课程”“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标准的解读”等。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观。
3.举办示范课、观摩课、达标课。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举办示范课。研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4.听取专家讲座。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听取专家讲座。进一步拓展教师视野,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二)自主学习 积累沉淀
1.学习理论,主动积累。
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因而经常做好读书笔记、写教学反思可以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5000字业务学习笔记,每学期检查落实情况,以促进教师深入学习。
2.制订计划,自我规划。
立足个人发展,通过让每位教师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做到有目标、抓落实。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和措施,有针对性地把握教师的整体发展方向。根据所教学科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研究目标,按照规划努力进行自我培训和科学研究。
3.精于思考,勤于笔耕。
要求每学年每位教师撰写至少一篇论文、一篇好教案、一篇案例分析,经常写教学反思和随笔,积极参加市区各部门组织的各类评比活动。
4.认真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山东教育》、《烟台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刊物的认真学习,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小组交流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中领悟适合现代教学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三)以研带教,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要切实地保证学生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必须也只能依靠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
1.由教改进入教研。“以教促研、以研带教”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可靠、最有效途径。关键在于如何使教师从“教”的场景和角色进入“研”的场景和角色。学校引进混合式学习,推行单元主题教学模式,为教师打开了教学改革的大门,提供了进入研究的场景。我们实行了“三课一比制度”;实行了“问题坐诊”制度,从课堂上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日常的教研活动以“研课、磨课”的方式进行,在研课过程中,我们由过去注重教师教的对不对、逻辑是否有问题,关注教师怎么教的课堂表现,转到现在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的课堂实况,研究学生的特别需要是否受到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差异是否得到照应,学生实际达成了什么等等。
2.开展大学科教研。为了教师能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我们每学期开展三次大规模的研课、磨课活动,课堂对所有老师开放,请市、区或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通过教师的广泛交流研讨和专家集中的点评讲座。实行课改两年多来,大学科教研的开放式研讨、交流,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与时俱进的改革热情,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个性主动发展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高效、深度学习的课堂。
3.课题引领,以研促学带教。十四五期间,我们已有六项市课题成功立项,其中《移动终端在初中教与学的模式探究——以初中数学为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构建起教与学高效融合的“3+N+e”新型课堂模式。为了促进教师有效落实单元主题教学模式,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涵盖四大板块的《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不但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成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了我校一批学科带头人。
(四)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力发展
我们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教”与“学”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新核心素养目标,开展真实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1.转变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2.用活教材,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呈现形式。我们努力整合课程资源,打破其结构,穿插学习,大胆取舍,实施大观念下的单元主题教学。
3.多元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一是改变过去单一的唯成绩论的学生评价机制,注重基于“双平台”的精准数据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二是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避免“亡羊太多,补牢无益”,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实施“两个工程”
1.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学校成立培优团队,制定岗位成长成才的目标与措施,由名师引领,具体指导,为他们的学习进修创造更多的条件从而铸造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
2.落实青蓝工程。一是实行结对子、拜师傅等形式,为新入职的教师落实好师傅,并明确师徒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实行捆绑考核。二是搞好新教师培训。对新分配的教师加大指导和培养力度,通过随堂听课、同步备课、指导教法等形式,帮助他们度过教学适应期。三是学校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建立健全教师成长记录袋。每学期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听评课指导,促进其展业成长。
四、预期目标:
通过五年对规划的逐步实施,让教师应达到如下预期效果:
1.学习专业化知识、提高专业化技能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
2.能够产生比较强烈的自我提高欲望。
3.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开端。
4.努力成为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型教室。
5.成为思想素质高,改革意识强、专业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6.成为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的教师,为实现我校争创省、市级示范学校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