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芝罘区芝罘岛小学在2023年10月8日在党建室进行了“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专题研讨”教学研究活动,就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展开了教研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时间:2023年10月8日
参加人员:郭校长及全体数学老师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专题研讨
中心发言人:刘忠成
一、活动讨论
1.什么是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2.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二、活动总结
项目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课堂管理模式。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知识内化、形成自我评价。这种方法有效提高了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友好性和整体发展水平。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进行独立思维判断能力培养。同时,也使教师从繁重教学工作压力减轻不少且更容易实施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解决新课程理念提出的难题等方面有很大帮助与贡献。所以,对项目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进行研究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确定项目主题
确定项目的主题,也就是确定教学内容,主要是考虑三个因素来确定学习的“核心内容”。首先是真实性。研究项目必须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内容。其次是趣味性。项目的内容应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是目标性。必须规定项目实施的目标,以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项目的研究中,“如何认识生活中的大数并比较大小”这一关键问题被学生提出了一个原型间题:“如何在短时间内读出大数并比较其大小。’这个问题涉及上述三个因素。生活中用到大数的实例有很多,学生在项目式研究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限制,学生们经常遇到大数读不准、看不对的问题。大数的认识旨在进行大数认读,比较大小、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建模及其他关键数学技能训练。因此,在基于数学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定关键问题时可以设计更多的“解决方案”和“考虑后果”。
(二)设置教学情境,进行项目式教学
课堂的情境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紧跟着教师的引导步步接触小学数学知识。情境设置的方法,有利于教师把课堂目标转化为学生积极动脑的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更有利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项目式活动的探究。
例如,教师在讲解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在备课时可以区别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教学。该章节的内容涉及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各种多边形的面积,为了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教师以“制作图形”为主题设置活动内容: 1.每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彩纸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多边形;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图形,以及是怎么计算自己的多边形的面积的; 3. 小组成员交换多边形,计算彼此的图形的面积,掌握不同的方法; 4. 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计算方法,评审出最简单的计算方法,评出“最强小组”,提取有意义的项目学习内容。通过好看的图片、有趣的剪纸授课,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率,促进项目式教学的开展。
(三)联系生活案例丰富项目来源
学习项目的开展需要项目背景,数学知识、案例素材等的支持,这正是项目式教学在资源整合方面的表现。目前,教师选择教学素材的主要途径是课本。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可以从网络资源连中搜集项目所需的知识素材,将与课时内容相关的数学课外知识引入课内,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网络资源中,生活案例是学生最熟悉的内容,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数学与生活已经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有必要在学习项目中加入生活案例,增强项目的综合性。
比如,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联系生活设计“绘制某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的学习项目,提出“怎祥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分别展现男生、女生喜欢某些运动项目的人数”的问题。然后,教师通过互联网青找某小学的相关统计数据,将男生、女生喜欢兵乓球、跑步、足球等运动的人数列成统计表,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实践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要求学生调查本班级学生的运动喜好。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使其根据这些数据完成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该项目,学生能提升数据分析素养,增强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的能力。
三、活动成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有 效的途径。学生通过对教师实施项目的实际操作,体验到了这种活动带米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项目式教学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在小学阶段开展该项工作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步骤,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运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