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600004260002E/2023-00154 成文日期: 2023-01-09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组配分类: 工作进展

田畴沃野好“丰”景

日期:2023-01-09      来源: 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鱼儿肥,粮满仓。

裹挟着浓浓新春气息,北自长山列岛,南至黄海之滨,西起莱州湾畔,东抵昆嵛山麓,山海间,千里沃野,万顷碧海,粮丰果红、鱼肥菜香、庭院富美、道路通畅、百姓乐业……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新画卷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中徐徐铺展。

回首2022年,田畴沃野好“丰”景:

粮丰——全年粮食总产量180万吨左右,建成高标准农田18.3万亩,“烟农1212”创全国小麦高产纪录,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69个。

鱼肥——预计全年渔业经济总产值1160亿元。

果红——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150.3亿元、13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菜香——全市预制菜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00亿元。

村靓——打造103个美丽乡村样板村,实施1018个村庄供水改造提升工程,改造农村公路2084公里、清洁取暖16.3万户……

乡村气象新,农民日子美,一幅幅新画面描摹出烟台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


“丰”景之掠影


画面一:粮丰


秋收冬藏,穰穰满家


晒场上,金黄饱满的玉米棒铺了一地,从脱粒烘干到入库仓储,实现了颗粒归仓;麦田里,青青麦苗已经“喝完”封冻水,开始安全越冬,为明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看着喜人的丰收景象,辛勤劳作了一年的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桂玲舒展了眉头:去年,小麦亩产达到1300斤,粮仓收购价上涨到1.55元/斤;虽然遭遇涝害和风灾,玉米亩产量有所下降,但收购价比常年每斤上涨4分钱。算下来,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50万元。

“谁说种地不挣钱?只要坚持科技种田,就能让我们的日子越种越甜。”对明年的收成,张桂玲信心满满。

秋收冬藏,穰穰满家。面对疫情和涝害的双重不利影响,2022年,我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抓实“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开展种子攻关行动,先后组建“政、学、研、企、推”全链条育种攻关联合团队10个。全市农业生产保持稳定,新建高标准农田18.3万亩,累计改造撂荒地4.9万亩。地方种质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库(圃)331个,“登海206”“烟农1212”小麦品种分别创全省、全国高产纪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55万亩以上,总产量在180万吨左右。


画面二:果红


红苹果,映红好日子

通红硕大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满园弥漫着甜蜜果香。去年10月下旬,栖霞市豹山口苹果种植基地迎来苹果丰收,远远望去,树上似乎挂满了红色的小灯笼。

“我们专门找了一棵树数了数,上面结了200多个苹果,优质果率在80%以上。这也意味着,每亩能产出商品果8000斤。”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豹山口基地负责人丁敏芳乐开了花:以前这里是一座荒山,企业流转土地后进行“梯改坡”,采用现代化矮砧密植模式种植,每亩地定植125棵果树。与传统的乔化树相比,提前3年进入丰产期,提前见效回本。

红苹果,映红好日子。2022年,我市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强化资金保障,加快产品迭代、推进示范改造,创建公用品牌、打造矩阵集群,不断增强产业活力、发展动力,广袤果园展现出凤凰涅槃的宏伟气象。国家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首轮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双收官,老盛幼果园结构比达到1:6:3,早中晚品种结构比达到1:3:6,苹果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150.3亿元、13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全国单体面积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园“绿水韵味”旗舰果园落地海阳。


回眸 铆足劲,誓让广袤田野气象新


“丰”景之景深


从“守着金饭碗讨饭”到“捧着聚宝盆致富”,栖霞市松山街道代家村村民,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变化。

代家村位于艾山东麓,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有着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但在2014年以前,代家村还是省级贫困村,可以说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穷则思变。代家村充分利用农业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夯实基础配套,打造乡村旅游。在代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衣殿英带领下,村里注册了栖霞市博采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分享发展成果。

随着集体收入增长,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代家村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山村变成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不仅是代家村,“春有花,夏有果,秋观红叶,冬赏雪景”,招远市金岭镇山里陈家村在保存好古迹古物的基础上,对淤堵多年的河道进行了彻底清理和浆砌,沿岸修筑花墙,安装水车、喷泉,修建了亲水栈道、吊桥和仿古木亭,全村“白墙灰瓦、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具有浓郁胶东民俗特色。

代家村和山里陈家村的嬗变,是烟台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2022年,我市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将一个个乡村成了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以督查考核推动农村环境一体整治、全域提升,整治成效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启动建设第二批美丽乡村13个示范片、103个样板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1个。获批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3处。

“在这里,能看见中国苹果未来。”置身新时代烟台苹果产业旗舰园(海阳),烟台市农科院青年科技人员刘笑宏说,这个果园将从模式、品种、品质、机械化、品牌五个方面探索烟台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引领中国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饲养西门塔尔牛4500多头,最终存栏量可达15000头,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西门塔尔牛繁育基地。”在龙口市黄山馆镇,荒山薄地上建起了田园综合体,主推农牧业“三产”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瞄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持续冲锋。2022年,我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农业产业实现提质升级,完成烟台苹果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和首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大花生进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白羽肉鸡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以预制菜串联苹果、花生、白羽肉鸡、生猪、龙口粉丝、宠物食品等优势产业,推动食品产业链全面起势。同时,还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现代农业强县1个、绿色发展先行县3个、产业强镇14个,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市级57家。

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笑容在群众脸上绽放。王桂香是牟平区玉林店镇石沟村村民。种了几十年苹果,如今感觉“越来越不会种了”。听说烟台市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她当场向村里的农业技术员报了名。“在电商时代,要会剪辑视频,会包装自己的产品,会用‘爆点’吸引客流。对我来说,这些课程好像量身定做的一样。”王桂香笑道。2022年,我市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兴产业、促就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高素质农民3000人、各类农业人员1.5万人。

在莱阳市姜疃镇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他们充分发挥濯村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依托鲁花集团、禾丰牧业等龙头企业,立足五龙河生态、濯村文旅、北宋格庄和院上特色农产品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就业渠道,稳固脱贫成果。2022年,我市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统筹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33亿元。实施“20100”重点镇村帮扶行动,建设帮扶项目74个。

画面三:鱼肥


陆上有良田,海上有“沃野”


去年6月,“蓝色粮仓”迎来渔业丰收。

在长岛南隍城海域,“经海003号”深海智能网箱首次整体提网收鱼。随着3000平方米的渔网缓缓抬升,网内瞬间万鱼翻腾、水花四溅。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渔服事业部经理卢晓说,“经海003”养殖包围水体约7万立方米,养殖海鲈鱼10万尾。网箱使用了自动投饵机、网衣清洗机器人等深远海智能化技术装备,是国内最先进的深水养殖网箱,将传统的渔业养殖变成智能化的现代化养殖。

海丰鱼肥的背后,正是我市现代渔业加速转型的缩影。2022年,我市出台《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三年行动方案》,高质量推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经海”系列深水智能养殖网箱已下水7座、总量达到18座,新增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3处、总数达到45处,数量居全国前列,全市海洋牧场总面积突破140万亩。在水产种业方面,积极推进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与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合作,打造“南鱼北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新增水产新品种3个,数量约占全国1/10;新获批国家级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4家,数量约占全国1/5、全省1/2,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省级水产种业领军企业10家,数量约占全省1/3,居全省首位。预计全年渔业经济总产值1160亿元,比上年增长4%以上。

画面四:菜香


抢占新“风口”,布局新赛道


小酥肉、红烧肥肠、脆皮五花肉、萝卜丝肉丸……在山东龙大美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外的展示柜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预制菜。目前,龙大有数百种预制菜,与千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好吃,不贵,快”,无论是预制半成品还是预制成品,只要经过简单烹饪,三分钟即可成菜出锅,便捷的烹饪体验,真正实现人人都能当大厨的理想。

预制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餐桌,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抢占新“风口”,布局新赛道。我市将预制菜产业纳入全市重点产业链培育管理,将春雪、龙大、仙坛等3家企业作为链主企业。同时,高标准建设绿色优质原料基地,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原料基地为牵引,带动粮食、果蔬、畜牧、水产等种养产业资源整合,支持预制菜企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夯实预制菜产业发展基础。全市预制菜相关企业1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37家,拥有春雪、龙大、鲁花、欣和、喜旺、蓝白等一大批全国预制菜相关知名品牌。目前,烟台已稳居全省预制菜产业第一梯队,跻身全国前列。2022年,全市预制菜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00亿元。


眺望 再出发,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市,需接续奋斗、久久为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绘就新画卷。”对此,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高言进表示,今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从六个方面发力,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我市将抓好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5万亩、产量180万吨左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内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万亩;实施种业攻坚工程,培育新品种10个;抓好“菜篮子”产品供应,年内肉蛋奶、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18万吨、220万吨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在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市将扎实推动优势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环节、全链条打造烟台苹果、大花生2个千亿级和白羽肉鸡、龙口粉丝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龙头企业“雁阵群”,年内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6家、90家、300家以上。因地制宜建设“富民工厂”“创业车间”,年内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50家、示范家庭农场20家。

既要增产增收,也要绿色低碳。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我市将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争创绿色防控示范县、绿色发展先行区。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入口”关,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40个以上。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好“春季、夏季、秋冬季”三大战役,重点开展“线缆杂乱、残垣断壁、三膜一袋”三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力巩固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和期待。今年,我市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推动总投资额50亿元的85个重点项目建设。集中连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3个、样板村103个,打造富有胶东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年内,新增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镇10个以上,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2个,全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50%。

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我市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原则,强化“1+4”防返贫督控,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抓好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和“20100”重点帮扶镇村的建设,确保市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不少于上年。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我市将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抓好机关干部、农技推广、高素质农民三支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为农有担当、谋农有情怀、强农有本领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年内评定农民职称150人以上,推荐齐鲁乡村之星60名左右,培训高素质农民3000人次以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