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汇泉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报告(2022年)

日期:2022-09-09     

字号:

      莱州汇泉学校小学部有专职劳动教育教师0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19人,校内劳动基地2处,校外劳动基地10处。

      一、课程开课情况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一到五年级每周1课时。学校以课堂(课外)教育为主,形式有: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

      二、基地建立情况

      校内建设有500平米耕莘园劳动基地、300平米陶艺实践基地。校外建设有昭泰面塑博物馆等劳动实践基地10所。

      三、费投入情况

      学校共投入年度经费约5万元,用于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材料工具购置、教师培训学习、活动开展等。

      四、选用教材情况

      学校选用劳动教育教材为:一至五年级使用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手册》。

      五、劳动周方案及佐证材料

      在全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莱州汇泉学校将耕读教育融入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挖掘耕读教育元素,开展“喜迎农民丰收节  同享三农丰收乐”2021年国庆劳动周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参加农业劳动,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感受丰收的喜悦,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践行“勤耕重读”的理念。

      (一)特色新农村项目大擂台

      调查了解本村或本区域的一项新农村特色项目,现场拍摄并记录该项目“创新”之处。如创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光伏发电、建设垃圾处理站、举办各种农业节、建设村庄文化设施和旅游景观等,提高村庄知名度带动经济发展,在考察活动中寻找新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的变化,为家乡感到深深的自豪。

      (二)农民风采大亮相

      调查本村或本家长辈中一位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深入了解他的劳动技能,拍摄他的劳动工具、劳动身影、劳动双手,记录他记忆深刻的劳动故事和发自内心的劳动语录,被中国农民的勤劳和质朴打动,懂得了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丰收的甘甜。

      (三)特色农作物大荟萃

      认识本村或本区域的一种特色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水果作物,油料作物,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材作物等),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农民、网上查找资料、现场拍照记录等方式,深入研究该特色农作物的植株和果实的形态特征、营养价值和实用功效、辅助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

      (四)农业劳动大课堂

      每位学生利用国庆节小长假回老家或在农村居住的时机,积极参加除花生、收玉米、收大豆、捕捞等农业和渔业劳动,在丰富多彩的农业实践大课堂中与大自然相伴,与劳动相伴,锻炼体魄,增长技能,感受劳动乐趣,传承农耕文化。

通过劳动周“三农”主题活动的开展,同学们认知农作物品种,熟知农业,体验农事操作,了解农业文明发展和新时代新农村乡村振兴的新成就,感受中国农民勤劳坚韧、智慧创新的宝贵劳动精神,激发了探索农业科技奥秘和对未来农业发展的的兴趣,深切体会中国灿烂而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将来为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劳动清单

      (一)小学低年级(1-2年级)劳动教育清单

      1.每天自己穿衣服、叠被子

      2.每天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洗脚

      3.自己系鞋带、系红领巾

      4.自己收纳文具、整理书包

      5.用餐时帮家人拿取、摆放碗筷

      6.每周洗一次袜子、红领巾等小件物品

      7.学习用扫把扫地,会用畚箕

      8.饭后收拾并擦干净桌子。

      9.学习摘菜、剥豆。

      10.会穿针引线,会剪裁布片缝制沙包。

      11.养一种植物,并记录养护过程及心得。

      12.每月为家人做一次果蔬拼盘或水果沙拉

      13.给父母或长辈做些表达孝心的事:敲敲背、剥水果吃等。

      14.寒暑假家庭旅游参与旅游线路的选择,学习自救和安全防护知识,旅游过程中能独立照顾自己起居,搬运自己行李箱,学会和人交流。

     (二)小学中高年级(3-5年级)

      1.走读生会用洗衣机洗衣服,寄宿生会自己洗袜子,红领巾。

      2.自己剪指甲,能独立洗头、洗澡。

      3.周末饭前饭后餐桌整理。

      4.每周为自己和家人手洗小件衣物1-2次。

      5.分类收纳自己的衣物。

      6.每周承包一天家里的洗碗任务。

      7.每周至少一次家务大扫除。

      8.每月为家人做1—2次营养早餐。

      9.养一种小动物,并记录养护过程及心得。

      10.会洗自己的鞋子,帮家人擦皮鞋。

      11、当客人来访时,学会泡茶招待客人。

      12.用报纸或其他纸包装礼物。

      13.会用针线缝扣子,会用削铅笔刀削铅笔。

      14.会打死结、活结、蝴蝶结等。

      15.认识、洗切葱、姜、蒜。

      16.水果拼盘大请客。

      17.管理家里一周的生活开支,并做数据分析,给出建议。

      18.能帮助父母到田地里进行锄草、施肥等农业劳动。

      19.学习操作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榨汁机、吸尘器、酸奶机、洗衣机,会使用钳子、螺丝刀、热熔胶枪等工具。

      20.寒暑假家庭旅游学习选择旅游路线,制作旅游攻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网上订旅馆的任务,能自己准备衣物、洗刷、救护、拍摄等物品,自己打包行李箱,旅游过程中承担拍照、收纳食品垃圾的任务,能独立到景点为家人购票,能熟练运用电子地图软件查找路线、进行导航。学习乘坐飞机、高铁、地铁、出租车。

      七、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意贝壳”》

      教学设计(2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当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我们西由中学地处沿海的地域特点,我开设了此《创意贝壳》实践课程,以期借助学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动手参与、团结协作、积极研讨、交流创新的浓厚实践氛围,在观察欣赏、动手操作、交流感悟中,体验实践带来的快乐,感受实践对心灵的启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次活动,增进学生对贝壳文化的了解,掌握贝类作品造型技法并能运用造型技法进行贝壳作品的立意和造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操作实践,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

      学生对贝壳艺术造型技法的实践与操作。

      (四)教学难点

      挖掘和体验贝壳文化的深层内涵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粘溶枪、各类贝壳、剪刀、贝壳作品制作原材料等。

      (六)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了解贝壳文化,收集各种贝壳材料和制作作品用到的工具,初步设计作品形成雏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本堂课的实践内容,做好物质准备,为步入课堂操作奠定基础。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件作品,大家注意观察,这是一件怎样的作品?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是不是很精美?你可知道,这是我们三山岛街道民间艺术家张大伯的作品,它象征着我们莱州湾渔民的平安、收获和幸福,这件作品曾经获得山东省民间非遗文化作品一等奖。

      说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为我们生活在魅力海边而自豪啊?

      (引导学生体验贝壳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设计意图】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轻松进入课堂氛围中,通过学生的直观感觉,感受贝壳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海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2.了解贝壳文化

      “千年贝壳文化,百年独运匠心。”介绍全世界精美绝妙的贝壳艺术品和贝壳文化;“贝壳文化还与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介绍贝币、法器等贝壳文化的发展史与近代、现代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出我国现有的最大的贝壳博物馆和青岛正在建设的全世界最大的贝壳艺术展览馆,激发学生的极大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

      从直观的视觉形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主动获取相关的信息,了解贝壳文化历史,激发探究欲望和实践课程的兴趣。

      3.贝壳艺术欣赏

      让我们再来欣赏部分贝壳艺术的精彩(多媒体播放),期间提示学生,其中的许多作品就是咱们上届同学的作品,激发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感受美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谈欣赏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其实神奇的并不是这些作品本身,而是我们灵巧的双手和创新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感受贝壳作品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实践操作的欲望。

      4.操作要领指导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桌面上的实物作品,都用到了哪些材料,以及制作中要用到哪些工具。

      (2)观看部分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操作视频。

      (3)讲解操作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创意理念与设计方法,特别强调工具的安全使用,以及作品完成之后的废料收集,搞好环境卫生。

      【设计意图】

      旨在通过学生对实物作品的观察,了解作品的材料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通过操作视频和制作过程注意问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理念的形成。

      5.动手制作

      熟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在作品的欣赏、制作过程的讲解以及演示之后,终于到了我们的制作环节,请同学们根据“构思设计-材料分类-搭建框架-粘贴造型-修改完善”等制作过程要求,伸出你们灵巧的双手,开始制作。

      【设计意图】

      制作过程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环节。在这一环节,老师在巡回指导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因势象形”的设计和制作,学会积极参与、团结协作、沟通交流,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

      6.成果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要求学生从立意、造型和命名三方面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发现作品的成功之处,寻找作品中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学生对美的评析能力,建立自信心,学习用语言进行评价。

      7.收获感悟

      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设计并制作出了意义非同寻常的作品,收获多多。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

      在作品的精彩展示之后,让同学们对每一件作品进行点评,根据用料、选材、构思、设计、创作等方面提出成功之处,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旨在让同学们张扬个性,袒露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悟,以期达到学生通过本实践课提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8.课程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继续修改、完善和制作出更好的作品,争取和家长一起参与的创作活动中来,充分展示生活中贝壳作品的艺术美。

      【设计意图】

      课外拓展部分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激励学生学会在欣赏中参与,在参与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激发探讨贝壳创意的兴趣,进一步感受贝壳文化的艺术魅力。

      八、成长档案

 

九、学校成果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