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一体化”增效提质
全员听评课活动方案
莱州市文昌小学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常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市教体局开展的“教育质量提升年二期行动”实施意见精神和“双减”工作的重要部署,围绕“抓规范提质量”的主题,学校开展全员听评课活动。本次活动以教材研究、习性养成为抓手,全域推进常规一体化课堂教学研究,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活动目标
(一)通过全员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常规规范化意识,加强常规化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加强常规一体化与效率课堂的研究,以教研组集体教研为阵地,提高教师研究教材、学情和组织课堂教学、一体化设计、多元化评价学生等能力。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教学常规更加合理。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关注学生学习习性,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全体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提问设疑、改进教法、情感激励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三、参与人员
语、数、英、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参与(50岁以上老师自愿参与)。
四、活动过程:
(一)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阶段(4.11-4.15)
1.教师们根据任教学科自己进行备课;
2.结对教师可以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并对设计进行第一次研讨、修改,修改稿交给组长;
(二)组内磨课阶段(4.18-4.22)
1.组内磨课开始,组内全员听评课;
2.留好评课记录,执教教师针对老师们的建议修改好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全员听评课阶段(5.9-5.18)
1.参赛内容:语文学科课型为整本书导读课、习字课、习读课、习文课(习话课)、综合课;数学学科课型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矫正补偿课;其余学科均为新授课。
2.组织形式:由教研组长安排在各个班级实景上课,教室后面提前放好6张凳子。
3.评委及评分办法: 校部分领导及语数英各年级组教研组长、部分校骨干教师担任评委,(综合课设一个比赛组,由校级部分领导、各综合学科组长及部分校骨干教师)。评审结果按分数直观呈现。每位评委要根据评价标准公正客观的进行评价(相邻名次差不低于2分)。比赛期间除评委外,不上课的同学科教师必须都参与观摩,既进行相互学习,又对评审进行监督。
(四)总结评价阶段(5.9-5.18)
1.按照3:4:3的比例,对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2.全员听评课,按名次排序,根据市里分配的名额,确定进入市级视导评估人员。
(五)组内深研课阶段(5.18-5.31)
根据学校安排,各个学科老师进行第二、第三轮组内同课同构的研课与磨课,教导处同时参与到各个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中,尤其是青年教师提倡跨教研组听课,通过本次活动将不同课型的授课思路及教学重难点研究透彻。教研组长和结对师傅要手把手对授课老师进行备课、上课的精心指导。
五、其他说明
(一)备课的基本要求:突出集体备课,强化个人备课,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课堂活动、课堂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进一步改进优化,不断提升自己备课的学科内涵。
(二)上课基本要求: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按照效率课堂要求,充分体现常规一体化理念,做到课前铺垫利于学生知识迁移,目标精准、内容明确、过程合理、形式得当、教法有效、评价到位,课后延伸体现知识延展,呈现出知识体系。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介,关注学生的达标率。
(三)评课的基本要求:突出教研组的力量和师徒结对的优势,上课结束,教研组长要及时带领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的课进行点评,着力规范教师的课堂言行,建设和谐的课堂人际文化,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执教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课堂,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写出高质量的反思总结。
(四)若与学校其他工作时间有冲突,会提前告知老师们讲课的时间和地点。
(五)课堂教学研究“五·三”策略
1.备课三问
一问:在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常规一体化?
二问:在教学设计中,是否教学目标精准?
三问:在教学设计中,是否创设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生活情境?
2.课堂三让
一让:把讲台让给学生(具体行为:让学生上台讲解、展示……);
二让:把话语权让给学生(具体行为:让学生解释、点评、辩论……);
三让:把问题让给学生(具体行为:让学生提问、质问、反问、追问……)。
3.课后三思
一思: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如何?语言表达是否完整?
二思: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
三思:课堂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4.听课三观
一观:是否体现一体化?集约高效?是否呈现出知识链(课前铺垫与课后延续)?
二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问题的设计、合作时机、合作效果);
三观: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观后三评
一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科素养体现如何?(应该体现那些学科素养?体现的怎样?)
二评:教学结构是否符合效率课堂教学要求(目标精准、程式集约、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达标反馈)?
三评: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如何(学习目标是否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