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

日期:2022-09-07     

字号:

一、中医防治手足口病证诊治六方法

在手足口病患儿发病的初期和中期,中医通常会采用清热解毒和化湿凉血的治疗方法。针对宝宝比较多见的症状,给妈妈们介绍几个小方子,可以在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1、如果你的孩子的手足口病病情以疱疹为主的话,可以使用板蓝根15g、蒲公英15g、浮萍15g、黄柏10g、车前草15g以及金银花15g,加水煎煮后外用清洗疱疹处即可。

2、如果孩子以口腔疱疹为主,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任选一种,涂擦口腔患处。

3、如果孩子出现口腔溃疡,疼痛明显伴有烦躁、哭闹、大便秘结,可以用银花15g、淡豆豉9g、竹叶10g、清茶少许,煎水代茶饮。也可服用黄栀花口服液,每次5-10ml,一日2-3次。

4、出现牙龈红肿者,可用板蓝根、黄苓、白藓片、竹叶、薄荷煎水含漱。

5、如果手足口病患儿的手足红肿情况比较明显的话,可以食用黄连、丹皮、板蓝根、白藓片、地肤子、黄苓、忍冬藤、红花,并加清水煎煮后用来清洗患处即可。

6、如果孩子出现食欲不振,不必强制进食,可以试一下荷叶薏苡仁。取鲜荷叶一个,洗净切碎,取薏苡仁20g,大米适量,加水适量煮粥食用。

另外特别指出,手足口病大多以发热起病,在宝宝发热时不可急于退热而给宝宝使用激素。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使用激素抑制了孩子的免疫力,却不能清除病毒,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可能会使宝宝出现生命危险。

二、科学预防六细节

虽然要做到绝对的预防手足口病很难,但是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们还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以减少宝宝感染的几率。

      1.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教育宝宝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宝宝的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燥热、难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免肠胃“疲劳”。

2.生活注意

注意宝宝的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3.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季节不带宝宝到人多的场所,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大人可能携带病毒,回家要洗手漱口,以免传染宝宝。

4.定期消毒

对宝宝的玩具、毛巾、水杯等定期煮沸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还要注意定期消毒。

5.药物预防

新博林(利巴韦林颗粒)儿童一次0.05g,一日3次。柴黄颗粒3岁以下儿童一次半袋,一日2次;3岁以上儿童一次1袋,一日2次。

6.食疗预防

荷叶粥:用鲜荷叶2张,白米50g,将荷叶切碎,煮粥食用。

竹叶粥: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g、滑石6g,加少许糖,煎饮用。

印花蝉衣饮:印花15g、蝉衣3g、清茶少许,煎水饮。

其预防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15字方针“勤洗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另外可以多带宝宝在空气流动、人又不多的室外,晒太阳也是消灭病毒的过程。

三、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四、手足口病的中药治疗法

1.前驱期:

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硫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

2.发疹期:

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3.疏散风热托毒外出

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

4.清热解毒除湿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

5.恢复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