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年。本学期围绕办学愿景和育人目标,围绕课程、课堂、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四条主线,重点聚焦课程优化和课程质量提升、课堂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管理优化和管理质量提升,聚焦教师行动研究路径与策略优化和研究实效提升,聚焦队伍梯次发展和队伍整体育人水平提升,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一、工作目标
1.抓课程建设,促学校内涵发展。
2.抓常规管理,促教学规范实施。
3.抓课堂转型,促深度课堂成型。
4.抓问题解决,促科研意识加强。
二、工作重点及推进策略
(一)课程优化与课程质量提升
1.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优化学科课程群建设
继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顶层架构,优化课程结构,改进和完善课程图谱,健全学科课程群建设。本年度优化语数英学科课程群建设,语文学科重点单元主题拓展阅读课程、读写课程、绘本课程、成语接龙课程、小古文课程、读历史学成语课程、读论语学成语课程;数学学科重点数学故事、数学文化、趣味数学、数学益智课程的开发与开设(重视积累与分享);英语学科重点自然拼读法、口语交际、单词读写等。完善德育、艺术、体育、科学、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创客类课程群建设。
2.全面提升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孕育学校特色课程
严格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开足课时,重视传统文化等地方课程,开好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校长、教务、级部三级巡查的方式严格落实按课表授课,保证音、体、美等学科不被侵占。同时跟踪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常态,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方法和策略。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上好基础性课程,扎实拓展性课程,优化选修性课程。重点加强体育与艺术特色课程、特色社团课程的孕育与培植。具体:(1)体育课程保证“四个一”,即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含一节足球课),每天一个体育阳光大课间,保证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人一个体育自选项目,每学期参与一次运动会(或体育节),让“刚健”这一核心素养在体育课程中落地,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同时已申报的体育特色项目——“花样健美操”,要出成效,出成果。(2)艺术课程,基于国家课程,做好拓展课程,打造学校艺术特色课程,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每年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校园艺术展演活动,培养每位学生至少学会两项艺术技能。做好艺术和体育的相关测评工作,以评价结果和分析为基础,扎实进行相关教学研究,提升艺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养。(3)积极创新开发和开设丰富多彩有价值的校本课程,推进特色社团与校本课程的建设,如金丝沙画、陶艺、扎染、益智课程等。鼓励教师编制校本教材,保障校本课程的扎实有效开展。
(二)管理优化和管理质量提升
1.实教学常规,推进教学规范。
结合学校制定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定,加强学习,使教师明确要求。加大平时的常规工作检查力度,包括:规范备课、上课、调课、作业批改、订正、辅导等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每一个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坚持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教学工作的常规检查工作以多种形式进行,分例行检查、突查,主要查教师的到岗到位,课堂教学,尽职尽责,检查后及时记录,作为教师考核的第一手资料。总之,要不遗余力地将教学常规工作抓得实在有效。在全体教师心中牢固树立教学常规的重要地位,认识基础是备课,重点是上课,落实是辅导。
立足规范,完善巡课制度,优化过程管理。以巡课的形式,不定期开展推门听课,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质量,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对家长有反响的教师要跟踪听课。促使各学科教师上课时要体现学校教学常规中的基本要求,并努力将具体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向课堂40分钟质量。
2.优化教学常规管理的评价方式与反馈改进。一是各级部、教研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教学计划,并依据计划围绕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好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全面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教研组计划要明确本学科各年级各项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具体安排;教师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根据计划制定质量标准;二要有评价检查,根据设计评价工具(检查量表或记录),通过教师对标自查、教研组每月检查,教务、教研预约和不定时抽查的方式追踪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提倡数字说话;三要有问题反馈,改进措施并跟进落实改进。各教研组每个月底检查和总结上报教学计划落实情况,教务处将落实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制度,对课堂执行情况、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教学评价等进行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辅助评教评学、推门听课等随时了解课堂教学等教学常规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
3.加强考试管理和质量分析工作。认真组织好期末测试工作,严格实行等级评价,全面提升考试的客观、公正和有效性,组织教师及时准确的做好阅卷工作和测试质量分析工作,为各年级和学校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
(三)课堂转型和教学质量提升
以“三五”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的五环节: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评价或考试;学的五环节:预习—上课—作业—自学与复习—自我评价和考试;研的五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行动—反思)为路径,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⑴备课:重点查目标制定的精准度,评估任务设计与目标的匹配度,学习活动设计与目标的达成度,备课的实操性、实效性。⑵上课:重点查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参与时间、参与效度、学习的专注度、达成度。⑶作业:作业设计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层次性、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作业批改做到全批全改,有纠错,有复批;个别出错,个别改正;面上出错,班内讲评,强化练习;后进生面批面改。合理安排作业讲评与改正时间,不占用课堂大块面新授时间,研究讲评的实效策略。作业不批不讲,先批后讲,针对性地讲,针对性地巩固练习,落实一个“改”字,落脚一个“会”字,且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⑷辅导:一是课堂上的辅导,明确要侧重关注的学生,多巡视,多指导,多帮助,多督促,多调动;二是课后的辅导,利用中午、晚托时间,补课、补心,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制定学习目标,养成良好习惯。⑸评价:重视当堂学习评估与反馈、当周单项测查、单元评价反馈、每两个月技能测查,及时发现教与学的问题,及时改进;重视“学科之星”评选,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发挥学校企业微平台作用,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成长过程性作品;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企业微信的综合评价系统,简化评价程序、增加评价维度,改进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继续把数字化记录学生发展足迹、课程和学业水平作为工作重点。
(四)学科重点和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语文学科:本学期着力研究新课标,构建素养型课堂,设计以任务为导向,主题单元/学习项目为载体的任务群,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与反思、资源与技术,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语文素养。
继续做好“四个一”: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种爱读书的好习惯。本学期着力抓好“一副好口才”。具体落实方式:一是让学生敢说,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尤其是对性格内向的孩子;二是教学生会说,教师精心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根据语文教材特点,教学生仿说和改正;三是继续推行“中午小讲堂”活动,培养学生表达力和自信心。
数学学科:根据教研室学科技能测查要求,本学期继续加强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方式:一是听课观察、课堂评价、课堂达成度测试;二是学科能力单项检测。
英语学科:突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方式:一是课堂观察学生口语表达情况;二是单项能力检测;三是英语节学生的展演。
其他学科进行各学科学生基本能力测试。
(五)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特色发展
1.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把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学校活动等内容进行统筹融合,合理开展课程。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劳动周、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丰富课程资源,鼓励教师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着力开发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优秀课程资源,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六)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课程优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社团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使我校的心辅工作上一个台阶。开设个性种子课程,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筛查、识别、干预和跟踪机制;开展系统的家庭教育实践,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提升整体育人水平。全员家访制,全体教师走访每一名学生家庭,与家庭共商、共管、共育。
2.加强师资培训,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聘请专家到校进行心理讲座,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辅导水平。
(七)加大学校电化教学管理力度。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建设与配备、管理与考核、培训与应用”各环节均制定明确要求。二是开发应用手册、组建骨干团队。三是加强电化教学教研、规划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四是完善比赛流程,以赛促学。五是做好电化资源征订,提供教学资源保障。
(八)加强“五项管理”,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和省教育厅《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市教育局《烟台市中小学常规管理评估标准》,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按照市政府民生工程要求和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认真落实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探索建立“课程超市”,开展多元化社团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文艺家进校园”、“科普资源进校园”、“家长进校园”等活动,拓展个性化服务渠道,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有需求学生全覆盖。
附:《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要点配档表》
时间 | 工作要点 | 责任处室 | 备注 |
二月 | 调整本学期部分教师任课安排及课表安排 | 教务处 | 2.21前 |
教师教学常规培训 | 教务处 | 2.16 | |
教材、教辅、教具、教学用书、刊物、各科作业本的登记、发放、领取、核对。 | 教务处 | 各级部 | |
制定学校、学科组、个人各项教学工作计划 | 教务处 | 开学前 | |
寒假优秀作业展评,奖励优秀学生 | 教务处 | ||
开展“教风学风养成月”活动 | 教务处 | ||
跟进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规范教学常规 | 教务处 | 贯穿全学期 | |
规范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信息等学科课堂教学秩序,做好日常检查、评价工作(随堂听课) | 教务处 | ||
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反馈 | 教务处 | 贯穿整个学期 | |
春季电教资源征订 | 教务处 | ||
组织班级教导会,检查上交记录,关注班级团队合作情况 | 教务处 | 每月一次 | |
三月 | 健全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纲要与备课,并开始实施 | 教务处 | |
检查各学科作业学生书写及教师批阅情况 | 教务处 | ||
完善学生成长手册过程性评价(微平台数字化) | 教务处 | 贯穿全学期 | |
完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协同信息中心进行赛事系统的培训链接。 | 教务处 | ||
综合评价系统过程性学生成长记录检查 | 教务处 | ||
汇总公示教师考勤、请假情况 | 教务处 | 每月一次 | |
本月考核重点:习惯养成及各项教学常规 | 教务处 | 贯穿全学期 | |
跟进“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记录检查评价 | 教务处 | 贯穿全学期 | |
跟进班级教导会,重点关注团队合作情况 | 教务处 | ||
语、数、英学科技能一次测试评价 | 教务处 | 每月上交 | |
随班就读课程设置、档案资料的汇总完善 | 教务处 | 每月一次 | |
落实《山东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指导意见》和《澎湖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方案》,规范《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和《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完善学生艺术素养档案 | 教务处 | 每月填写 | |
组织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 | 教务处 | ||
本月考核重点:作业、学生习惯养成等教学常规 | 教务处 | ||
“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查阅记录、了解反馈) | 教务处 | ||
数、英学科技能评价 | 教务处 | 体育组 | |
四月 | 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反馈 | 教务处 | 整个学期 |
检查各学科作业学生书写及教师批阅情况 | 教务处 | 各教研组、级部 | |
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示范校的过程性资料 | 教务处 | ||
组织进行阶段教学质量检测 | 教务处 | 各教研组 | |
开展图书整体漂流活动 | 教务处 | ||
本月考核重点:学生学科技能 | 教务处 | 每月填写 | |
音、体、美、微机等学科技能评价 | 教务处 | 各教研组 | |
跟进班级教导会,重点关注团队合作情况 | 教务处 | 各科教师 | |
综合评价系统过程性学生成长记录检查 | 教务处 | ||
做好区相关处室督导考核评估准备工作 | 教务处 | 每月一次 | |
跟进综合实践主题教研活动 | 教务处 | ||
检查《学生成长记录册》填写使用情况,全面了解各学科的评价工作 | 教务处 | ||
五月 |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评价 | 教务处 | 各教研组 |
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反馈 | 教务处 | ||
开展劳动周系列活动 | 教务处 | 每月一次 | |
课后延时服务情况检查 | 教务处 | 各级部 | |
语、数、英学科二次技能评价 | 教务处 | ||
本月考核重点:地方、校本课程评价 | 教务处 | ||
六月 | 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反馈,跟进部分教师课堂 | 教务处 | |
地方性课程终结性评价 | 教务处 | ||
校本课程终结性评价,成果展示,结课 | 教务处 | ||
音、体、美、微机等学科期末评价 | 教务处 | ||
各学科复习策略研讨,制定有效复习计划 | 教务处 | ||
七月 | 做好期末检测相关工作,数据上报,质量分析 | 教务处 | |
教务处各类先进评选 | 教务处 | ||
学期各项材料收集汇总 | 教务处 | ||
完成期末各项考核统计工作 | 教务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