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警报告
学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学校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报告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处置工作。如果有人员出现身体不适,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检查治疗。如果怀疑有投毒行为,还要拨打110,请公安部门介入侦查。
二、应对措施
(1)现场指挥组要立即做出安排部署,包括停止供应现有饮用水、紧急供应临时用水、保护现场、固定证据、人员救治、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采样和调查处置等。
(2)宣传报道组要立即通过校园广播、教职工工作群、班级群等途径,发布相关信息,让师生暂时停止饮用学校提供的生活用水。信息内容要客观真实,用词要准确,避免引起师生恐慌。
(3)后勤保障组要立即通过采购大桶水、瓶装水等途径,保证师生正常生活饮用水问题,避免和减少水污染对师生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要提醒师生在更换新的饮用水前,要做好水壶、水杯的清洗消毒工作,避免二次污染。
(4)警戒疏散组要对学校的所有供水设备进行封闭管理,保护好现场,避免外人进入破坏证据。
(5)如有师生出现不适症状,医疗救护组要立即将相关人员送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学校要安排人员进行陪护,向医务人员说明情况,为检查治疗提供可靠信息。同时要及时联系身体不适师生的家长或家属,做好相关情况通报、陪同接待和安抚工作。
(6)调查处理组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迅速开展现场调查,查找污染原因及污染物,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性状、毒性及污染程度,掌握供水范围及接触人群身体健康危害程度等,分析污染的扩散趋势,并据此提出科学、行之有效的紧急控制消除污染措施。
(7)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科学采集水样和检测,快速找出主要污染物,并进行动态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污染程度、污染趋势、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确定污染物、污染治理、恢复供水提供科学依据。
(8)学校要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限期治理方案,针对水污染环节和污染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事态进一步的蔓延和扩大,严防水污染事故再次发生。
(9)当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得以控制,污染原因消除后,在恢复供水前必须对自备水源水或二次供水的水质重新检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后方可供水。
三、善后工作
(1)每天和产生不良反应师生的家长或家属联系,了解病情治理进展情况,做好抚慰工作。
(2)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3)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事件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4)如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确定为人为投毒的,要协助公安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和后续处理工作。
(5)学校要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卫生部门等报告事故的最新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