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金东小学,专职劳动教育教师1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21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1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1处。
1.课程开课情况。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1-5年级每周1课时。学校以课堂(课外)教育为主,形式有: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2.基地建立情况。2020年建设校内劳动基地——勤耕园蔬果种植区,位于教学楼南侧,主体长28米,宽7米,总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依季节种植蔬果作物,如菠菜,茄子,苔菜等。金东颐养中心为我校的校外劳动基地,每个学期我校都会组织学生到颐养中心打扫卫生、慰问老人。
3.经费投入情况。学校共投入年度经费约7万元,用于劳动教育建设校内劳动基地——勤耕园。
4.选用教材情况。学校选用劳动教育教材为:一至五年级使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二、资源建设
1.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并编写出相关的校本课程。
同时,要关注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员的人力资源,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伴随的信息资源。要注重整合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等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德育基地、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2.发挥优势资源
活动中,让孩子团结互助,协调合作。通过采访、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通过一些动手操作、生活技能的培养,发挥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感受美,当然也在传承着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让孩子有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并通过黑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各种宣传手段,让孩子的学习得以延续。
三、实施方式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教研组长共同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各年级各阶段活动策划,落实相关的责任任务。
根据学校特点,我校的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为每周两课时。
四、教师安排
我校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成立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小组,选择三至五年级部分班主任及优秀教师为主要活动成员。
五、师资培训
1.成立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专项理论。
2.每月定期召开综合实践教研会议,共同探讨活动实施方案及活动中出现问题。
3.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
六、课程评价
1.评价理念
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它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地评价。坚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2.对学生的评价
采用:成果汇报式、作品评价式、展示与交流式。
3.对教师的评价
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七、课程资源档案管理
科学地组织和有效地管理是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首先,分年级组按计划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并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记录学生过程性资料。
其次,在小组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小组活动与个人活动、集体活动有机结合的办法,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求做好活动日记,及时记录活动基本情况。
再次,教师作为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必须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编写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课时安排、活动过程、场所要求、人员分工、安全措施、活动评价等环节),预设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其解决方案,并认真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实施计划,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
工作中,积累资料,创造性地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校本课程,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反思和总结,让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质量,完善机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之,下一步将拓展和深化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并适应现代的教育趋势,有效地利用好校外活动基地,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八、劳动成果展出
1.劳动清单。
设计劳动打卡制度,激励学生按照劳动清单每天完成一项家务劳动和校园劳动,并在“一日打卡表”上记录。打卡表每月初下发,月末回收,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及校内外劳动实践等劳动素养进行追踪、记录、评价,并纳入学生每学期学业质量评价,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2.成长档案。
为帮助学生建立劳动实践教育成长档案,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劳动课程学习、劳动清单落实及各级各类劳动实践成果展评的标志性成果以等级制记入档案,并计入电子评价系统,有利于学校对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进行评价反馈。
3.学校成果展。
在2020年抗击疫情期间,我校3名学生劳动视频在烟台市电视台阳光园“抗疫”特别节目和“居家劳动小能手”视频展播中被选为优秀视频播出。媒体的宣传报道大大提高了学生、教师的积极性,扩大了社会影响,助推学校特色发展。同年烟台市劳动与综合实践成果展评,我校一名同学获得家务劳动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