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高效课堂诸环节研究”活动,打造“素养型”课堂
莱山区解甲庄中学(小学部)是一所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师资老化、缺少骨干引领、专业不对口等诸多现实问题,教科研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要突破教科研这个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难度较大。但在莱山区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莱山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科研兴校、质量立校”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引下,我校始终坚持“求真、求实、求新”的一贯原则,不等不靠,积极探索,深入实践,力求找到一条适合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之路。 2013年9月,我校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效课堂诸环节研究》的活动方案,以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讲评课为主要研究课型,以这三种课型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常用环节(课前预习及准备、导入形式、组织教学、教法学法选用、课堂生成、习题选择、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解决制约这些环节向高效性迈进过程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为具体研究点,通过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些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扎实有效开展草根式校本教研活动。八年来,我们共解决实际教学疑难问题500余个,学校教研氛围逐渐浓厚,教师课堂也出现了可喜变化。下面,就我校“高效课堂诸环节研究活动”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前的思考
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她们的课堂还不够精致,离高效型、素养型课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
1、教师在课程资源挖掘、课堂组织、新课导入、新知讲授、活动开展、习题选择、作业布置等常见课堂教学诸环节的把握和设计上还不够灵活,方法选择和运用上还不够熟练;
2、在关注新授课的课堂研究过程中,忽视了复习课、试卷和练习讲评课的研究;
3、部分年轻教师虽已掌握了说课、听课、评课、教学过程设计等常规教学方面操作的流程和步骤,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不够精致,尤其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暴露出制约和谐高效课堂创建的一些实际问题未得到有效研究和解决。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们希望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诸环节的精细化研究,逐步打破制约我校和谐高效课堂建设的瓶颈,破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最终实现和谐高效课堂创建和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双重目标,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二、具体做法
(一)操作流程:基于实践,提出问题 —— 整理汇总,下发问题—— 个人研究(集体研讨),试解问题 ——问津实践,解决问题
(二)活动形式:
1.集体研讨与个体研究相结合,以个体研究为主。个体研究是指以教师个体为主体,对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讲评课等课型中常见课堂诸环节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根据自身经验寻找解决办法,当教师个体无法解决时,集众人智慧,以集体研讨形式予以解决。
2.优秀课例观摩与教师常态课堂评析反思相结合,以教师常态课堂评析反思为主。优秀课例观摩是指我校开展的远程优秀课例观摩活动,教师通过观摩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视频来研究学习校外特级或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诸环节上的设计理念及技巧;教师常态课堂评析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或本校其他教师的常态课为蓝本,开展课堂教学诸环节的深入研究,与优秀课例进行对比,找出诸环节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整改。
3.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以网络教研为主。充分依托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借助我校建立的教师QQ群进行问题提出和解决措施的研究和提交工作(教师间亦可在网上研讨互动,共商解决问题之道),辅以学科经验交流进行和谐高效课堂诸环节的研究工作。
(三)活动要求:
1、我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日期为每学期开学前一天)教师全程参与高效课堂诸环节研究活动。
2、周一至周四,教师将自己在和谐高效课堂常用诸环节实践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实际小问题(如:什么样的导入形式学生更喜欢;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上如何应对差等生改不完题而优等生无事可干的局面;什么样的作业设计更高效;组织教学中如何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等)通过我校教师QQ群上报,每位教师每周至少上报一个小问题。
3、教导处每周五负责整理本周教师上报问题,于下周一在QQ群共享里进行公告,教师可从中任选一题或多题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进行解答,也可先进行实践后解答。
4、教导处实行周结公示,月结公示和学期结公示的三结三公示,即将教师每周每月每学期的研究成果在周初、月初和学期初进行总结公示,供全体教师参研领悟,应用提高。
5、教师在提问题时,应将问题说具体,说清楚,忌大而空;在解决问题时要观点明确,方法得当,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要强。
6、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对和谐高效课堂诸环节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以期教师对和谐高效课堂诸环节有更高层次的探索和认知。
7、条件允许时,学校将和谐高效课堂诸环节研究中的小问题及应对策略以小册子形式印刷下发,供教师研究和保存留念。
三、产生的效应
(一)基于教学实践研究教学,讨论教学,反思教学,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
我校提出“高效课堂诸环节研究”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群体之力帮助教师解决一线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引导教师养成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教研成为教师的“家常便饭”。活动中,由于教师所提问题都是自己在一线教学中曾经遇到的问题,所以提起来一点也不吃力,反而轻松自在。回答时,教师们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基础之上重新思考,把实践性经验提炼至理论层面解决,帮助别的教师解决问题。对于自己也棘手的问题可以不答,留待别人解答后自己参考,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活动中,提问和回答的环节我们都采用网上提报的方式,不再强求教师聚在规定的时间,聚在规定的地点,一周内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报。研究的问题实际了,研究的氛围宽松了,压力就减轻了,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自然也就高涨了。八年来,我校教师们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任务,回答的积极性也很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提问于课堂,解决于实践,教师对课堂的思考度更高。
翻阅老师们提问和解答的问题差不多都来源于课堂(课外也有,但所占比例不大)。有知识讲授技巧方面的,也有组织教学方面的;有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也有学生能力提高方面的;有语数英学科的,也有音体美学科的。可以说教师所提问题面积之大,范围之广是空前的。教师所提问题大数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如怎样给一年级小学生读题?怎样让学生看图写话时按顺序写?上课学生总爱插嘴怎么办?如何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等等。教师基于课堂所提的问题有助于教师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课堂,解决问题的教师依据提问也会思考自己在课堂上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的提问和解答让我校教师在闲暇时有了思考课堂的“任务”,慢慢也会养成教师思考课堂的习惯。到那时,教师受益的也将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问题的解决,而是思考课堂的习惯和由此所带来的教师和课堂的双重改变。
(三)问题提于自身,提于一线教学实际,有利于解决教师“个性”问题。
近些年,从上到下都很重视教师的培训问题。这些培训,解决的都是些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面上的或普遍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大“问题,教师在一线教学在遇到的实实在在的疑难并未有人问津,这些小问题可不“小”,积攒起来足以影响我们的课堂,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从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我校提出“和谐高效课堂诸环节研究”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在课堂授课中遇到的疑难进行提问,在同伴们的帮助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基于教师自身的提问有效解决了不同教师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强, 教师不必再长时间的等待,也不会丢掉在长时间的等待中丧失寻求解决问题之道的兴趣,教师的“个性”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学效益自然也就高了。
教师们在一问一答中,在思维碰撞和经验的交流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实现了教学质量与自身专业成长的双丰收。为了使教师的研究更具有深度,更贴近教学实际,使诸环节研究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更有意义,现做学年活动总结如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高效课堂诸环节研究”活动实施九年来,我们共解决实际教学小问题600余个,积攒活动开展情况调研报告9个。在浓厚的教研氛围里,我校教师先后完成了二十余项省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执教了近30余节市区级优质课。我们在摸索中前行,在执着中品味疑难被解决的兴奋和喜悦。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理念在我校已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