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市教体局和教科研中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为载体,以提升教师素质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品德、学业、身心发展和习惯、兴趣、特长养成为中心任务,以强化我校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
二、工作目标
1.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打造适合学生成长的学习氛围。
2.加强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3.落实教学基本规范,建立健全教学常规。
4.推进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规范办学行为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依法执教。开齐开足上好全部课程, 严格控制私自调课、随意代课、串课现象;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规范意识,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提高课堂研究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规范学生在校时间,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作业设置要科学、适度、灵活、实践性强,确保学生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增强规范的外延,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广开言路,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杜绝有偿家教等各类违规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二)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1.要规范教案撰写。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5年以上的教师可以采用电子备课,但必须有二次备课的痕迹及教学反思;5年内的教师手写教案,有二次备课的痕迹及教学反思;骨干教师的备课材料要作为青年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
2.重视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备课组确立集体备课主题,每次教研确定主备人,中心发言人,课堂实施教师即同一个人,主备人提前一周将教学内容按课时精心策划,认真写出备课稿,交组长审阅。集体备课时间由主备人做中心发言,其他教师对备课内容作整体酝酿,交流、讨论,形成初稿。由主备人在自己所带班级进行施教,组内成员观课议课。做进一步修改,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3.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上课内容和备课要一致。教师要依据备课的内容有序开展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上课要把握好各教学环节。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有效实施教学过程。
4.开展各种听评课活动。教导处和教研组提前一周公布听课安排,听课教师事先熟悉听课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想课堂教学的初步方案,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听课后要及时进行评课、反思和整理。加强重点跟踪听课活动。不满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评课20节以上;超过三年教龄的教师每学期听评课15节以上;校长和负责教学的中层及以上干部每学期听评课30节以上。
5.作业设计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适当布置课外研究性、实践性作业,增加作业设置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作业布置提倡少而精,增加数学计算题训练,每天三道计算题,教师全批全改。作业批改要及时。作业批改以教师为主,格式、书写要规范,提倡精批精改、面批面改,专项性练笔作文,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批互改。作业评价以等级形式呈现,提倡激励性、人文性评语。作业布置与批改应做到“有发必收,有错必纠,及时反馈,及时指导”。
(三)丰富提升教学活动
1.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规范学习行为。本学期, 政教处要继续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特长的培养,以好习惯少年评比为契机,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带领广大学生你追我赶, 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教导处结合各教研组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引领学生学习。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读书征文、讲故事、手抄报等活动、趣味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评比活动, 促进学生开展丰富的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有效地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能增强学生探究、体验和理解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各项教育主题的内涵,并受到良好教育。
3.继续深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以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育人智慧的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开展教师教学赛课活动。
4.继续坚持做好教学常规管理措施,进一步创新有效方法。研究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延时服务有效性,切实做好延时服务工作;开始进行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研究。
5.加强科研引领。与生命化课堂改革相结合,以此为目标,促进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为教育教学服务。
6.打造学校课程建设。活力课程,像足球、篮球、武术、健身操、创客等活力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味课程,舞蹈、声乐、剪纸、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等品位课程。多元化课程,开展传统文化课程、种植课程、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