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糖尿病的现状是什么呢?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早亡。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且十分复杂,通常是在多种危险因素或诱因的共同作用下,引发的疾病。而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这种家族聚集性反映了糖尿病的遗传倾向。具有这些遗传基因的人群,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如自身免疫、生活方式改变、老龄化等因素,更容易诱发此病。
还有一种是肥胖的人群,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引起超重甚至肥胖,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调节血糖能力减弱,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衰老,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血糖调节能力减弱,从而易引发糖尿病。还有便是妊娠期的孕妇了,随着孕期的增加,孕妇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升高,会影响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能力,损伤胰岛B细胞,减弱或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引发糖尿病。孕妇肥胖、高龄,更易诱发糖尿病。
如果有糖尿病我们也不需要担心,学会监测血糖并学会如何识别和治疗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如何处理低血糖便可以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道在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在家监测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前1小时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在我国,最主要的日常血糖监测的仪器是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仪,是通过戳破指尖皮肤、监测血液中的血糖来完成,此外,持续血糖监测,则是通过植入皮肤下(通常在腹部或手臂)的微型传感器检测组织液的葡萄糖水平,来间接反映血糖水平,可作为日常监测血糖的备选方式,目前在国内普及度不高。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的血糖升高。糖尿病分为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就是胰岛没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二型糖尿病,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甚至胰岛素的水平比正常人还要高,但是,由于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也会升高。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首先都要控制饮食。少吃血糖含量高的食物,多吃些蔬菜和含糖低的水果,控制食物的总量,减少热量的摄入。再就是要多运动,增加热量的消耗。在此基础上的配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如何安排饮食?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睡眠和休息:充分而有规律的睡眠和休息,建议每天睡眠8小时以上。控制食盐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伴肾病或高血压的患者,应低于3克。同时戒烟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