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保健要点
健康教育常识从疾病相关知识、检查指导、药疗指导、饮食指导、术前指导、术后指导、出院指导几个方面将健康知识展现给患者,内容科学、全面、指导性强。
保健措施:
1、 保持平衡的心理和乐观的情绪。
2、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充足睡眠。
3、合理膳食,提倡低盐、低脂饮食,每 日食盐不超过6克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及杂粮,保持大便畅通,定期检查血脂,肥胖者需控制体重。
4、戒烟限酒,少浓茶、咖啡。
5、适量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循序渐进,适度坚持。
6、衣裤、领带不宜过紧,弯腰不要过度,不宜突然改变体位。
7、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治疗,应定期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避免突然停药或减药,效果欠佳或出现副作用,应在医师指导下换药。
8、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血糖、尿糖、按医生意见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发热、视物不清、心悸、昏迷、恶性、呕吐、胸闷、肢体麻木等立即就医,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防感染,穿软底鞋,防局部受压引起糖尿病足。
9、支气管哮喘患者避免接触花粉、油烟、油漆等刺激性物质,保持室内卫生,无异味。轻度发作可吸入激素,用药后病情未缓解或加重时,及时就医。
10、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应饮食有节制,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酒,禁食有刺激的食物,按医嘱坚持服药。如大便有改变或发现黑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11、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恐惧感,以免诱发及加重心律失常或冠心病症状。戒烟酒,不饮浓茶或咖啡等,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劳累、剧烈运动,病重时要卧床休息,并保持足够睡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定期门诊复查心电图。
总之,50岁以上中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乐观向上,才能做到健康长寿。
二、盐与高血压的关系:
食盐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调味品,与人类餐桌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盐成分为氯化钠。大量的研究发现,食盐摄入量和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钠则血压升高,低钠则血压降低。利尿剂也主要是通过减少体内钠而产生降压效果。一般成人每天只需要1-2克钠,过多就造成体内钠潴留,导致血管平滑肌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肾负担及并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又进一步引起排钠障碍,从而便血压升高。
食盐量高的人群,平均血压升高,高血压发病率也高;而食盐较低的未开化人群(如爱斯基摩人)则几乎没有血压升高的病人。有人发现食盐高地区脑卒中的死亡率是食盐低的地区的2倍。还有人推测,我国人群每天平均摄盐量每增加1倍,平均收缩压增加0.267kpa舒张压增加0.26kpa,因此食盐与高血压有明显的相关性。
那么人群一天应该摄取多少量的盐,我们学习一下。正常人每天盐摄取量为小于6克,那高血压病患者用为小于5克/日。若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每日为2-3克。
限盐、控盐不仅有利于血压下降,还有利于降压药物的疗效及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从而降低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因此从预防与治疗高血压方面,限盐、控盐都是有益的。
三、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离我们的生活最近,也最为密切!
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一-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我们在吃生姜的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的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药,属于““寒凉”型的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两类:热型、寒型。
事实上,中医的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下面,我们就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或者时常听说的中药:
祛风药:能让“风”型的疾病发散。
生姜(偏热) ;薄荷(偏寒);菊花--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你可能没想到吧,吃个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够达到“发散”病邪的作用。
祛热药(寒凉药) :能够驱除“热性疾病”。
大家都会记得,在非典期间,为了防止发烧症状的非典,-时间,板兰根成为药店里最强手的药物,那只很长时间脱销,那时候,要送礼,一大袋板兰根是最为贵重而有情谊的礼品。--非典的症状是发烧,而板兰根的特点是“寒型药”,能有驱散热疾之效。
黄连,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就是黄连。
祛湿药:能够泻利祛湿、化瘀活血、理气化滞(注意:“湿” 的概念很广,包括痰、瘀、滞等)。
冬瓜皮,也是中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汤就能很快通畅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电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和喜欢让对方误食巴豆,这样就会让人大泻不止。
月季花,也是中药;桃仁,也是中药。你可以想象: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上的黄药师,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的妙药,避免武打争斗中的淤血之疾。祛燥药:能够驱除“燥性疾病”。
杏仁能够润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够起到润燥通肺的作用(秋天属金、肺)。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 :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热型中药。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的认识。
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现在开始说剩下的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 -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 - -一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邪实”分为风、热、瘀、寒、水五小类,“正虚”也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
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
“补阴”: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吃个王八补一补。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
“补阳”: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补气”:我们常听说过,人参是大补。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
“补血”:鲜红的枸杞子,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滋阴壮阳的补品,其实,在中医里,是用来补血的良药。同样,送礼的阿胶,也是用来补血的中药。
“补津液”:我国著名播音员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据说是因为他听从老中医的遵嘱,每日饮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润嗓,让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这样,可以让你多神奇的中药有着清晰地把握。尽管中药有几百种之多,但是,都离不开上述的清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