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九小学整体发展规划

日期:2022-09-02     

字号:


围绕本真教育,坚持“现代化引领、信息化支撑、特色化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探索小学育人方式变革,重点培养有志向、有本领、有担当的九小“本真”少年。经过三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学校,一所具有九小特色、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学校,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声望、具有鲜明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能够发挥创新与引领作用的学校;使九小师生的自由和幸福度得到更大的拓展与提升。

学校三年建设各项分目标与举措

(一)党建工作

1.工作目标

坚持“党旗领航,本真教学”的工作思路,秉承“跟党走做更好的我们”的工作理念,以强党性铸师魂、抓党风促教风为出发点,做好初心领航、匠心逐梦、童心向党、红心家校四大行动,打造“红烛守心·本真筑梦”党建品牌,创新构建学校党建工作新格局。

2.实施措施

(1)实施“初心领航”行动,筑牢回归本真的“红色堡垒”

聚焦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学校党支部开展“师德引航、育人引路、业务引领”的“领航工程”,以党风带教风,以党性铸师魂,让学生欢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

(2)实施“匠心逐梦”行动,育强追求本真的“红烛先锋”

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建和业务融合创新,推出“红烛争辉、岗位建功、青蓝结对”三大计划,真正做到“举起旗帜、亮出牌子、做出样子”。

(3)实施“童心向党”行动,传承护航本真的“红色基因”

党支部将爱国爱党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出“红色纯真”主题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4)实施“红心家校”行动,践行本真教学的“九小初心”

探索“党建引领家教”模式,以“家长安全导护岗、家长职业体验课堂、家长志愿日、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实现家长与学校互促管理,与学生互动成长;建立了“校长书记带头、党员中层示范、班主任为主体、教师全员参与”的全员家访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将正确的育人观念宣讲到千家万户,开创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学校管理

1.工作目标

坚持“人本化、精细化、扁平化、网络化”的管理原则,紧紧围绕“聚集方向、优化结构、改善流程、改进工具“这四个关键点,继续协同、系统地推进学校各项管理改革,建立一套符合九小实际的、比较科学完善的、有效的现代化学校管理体系。不断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进程,不断拓展教师、学生、家长自我管理和发展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加快项目扁平化管理改革进程,营造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

2.实施措施

(1)构建培训体系。建立管理者专题学习、培训体系。通过开展校长专业化提升培训、中层领导课程化培训、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助推各级管理者掌握管理知识、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

(2)完善制度体系。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以学校文化为引领,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修订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开发区第九小学制度汇编。

(3)优化组织架构。改革学校内部组织结构,促进“垂直管”和“扁平理”的有机结合。

垂直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明晰垂直管理的流程,完善对部门和管理者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及非行政组织在管理中的作用。

项目负责制:结合学校三年规划,梳理出研创项目,组成项目团队并规范管理,有效推进,确保各项目研出成果。

学生自主管理:建立大队、中队、小队各级学生管理团队,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自主管理的广度、深度与效度,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学校“管理下移”。

(4)坚持研讨协商。抓住关键节点,集思广益,多维联动,共同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实效。继续进行学期初计划研讨会,每周中层例会,重大活动商讨会,期中反思修正会,期末总结表彰会等活动,从大处着眼,统筹规划学校发展,从小处着手,高效推进各项工作。

(三)德育教育

1.工作目标

以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山东省教育厅《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和《烟台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导,在学校既定的本真教育框架内,围绕“培养有志向、有本领、有担当的本真少年”这一育人目标,以德育发生的主要场域暨德育过程中知与行的含量为视角建构“本真·三域”德育体系,以“课堂上—知行关联的育德课程”、“校园里—以行建知的育德课程”、“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知行合一的育德课程”三类课程为路径,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2.实施措施

(1)优质落实学科育人的“课堂上-知行关联的育德课程”

以国家规定的道德与法治和其他学科、省教育厅设置的传统文化、环境教育课和学校自主开发的主题班会课为抓手,以“知识与生活融通”,成就学生认知与道德、个性与社会性的一体化和谐生长,倡导明理见行。

学科领域的课程以课堂为主场,构建贯通课堂-校园-生活三个不同场域的“学科常规课-活动-实践”体系;在每个体系内,常规课、活动、实践三要素按照知行联通互补这条暗线,构成各自学科领域的“课程群”,以顺应学生天性的科学育人方法,成就学生的知行一致、表里如一,让学生成为真实的人。比如“尚善道法”“魅力语文”“智慧数学”“快乐英语”“奇趣科学”“C-Center”“趣享音乐”“灵眸美术”“SHINE体育”“溯本劳动”等等。

(2)统整推进活动育人的“校园里-以行建知的育德课程”

以与学科课程并行的校园活动(节日课程——合唱节、科技节、读书节、数学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仪式课程——升旗仪式、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典礼课程——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散学典礼)为载体,用生动活泼、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建构,切中学生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做实寓德于数、知情相融、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以多元方法夯实学生品行。

(3)家校联动实践育人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知行合一

的育德课程”

依托于综合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等,以家-校-社的协同共力,盘活一切有利和有力的德育资源,开展实践性活动型课程。以知识和生活相互滋养、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成就学生认知与道德、个性与社会性的一体化和谐生长,让学生成为完整(全面发展)的人。

(四)教学工作

1.工作目标

以山东省立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数英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为统领,以区教研室“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为抓手,聚焦“深度课堂”“单元整体教学”和“学评教一体化”等关键词,进行深度课堂改革实践,形成各学科“本真 思辨”课堂实践模型和推进策略,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实施措施

(1)学习先导,落实深度课堂改革的核心概念。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课堂教学改革,从深度学习、学教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三个核心,通过专业阅读、专题讲座、专业指导进行理论学习。

(2)实践跟进,构建深度课堂研究四大体系。(“单元整体”备课体系、“三级循环”教研体系、“五环三步”课堂体系、“多元”评价体系)

专家引领:实施专家引领策略,通过学习专家讲座、阅读专业书籍、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等活动,为深度课堂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明确改革方向和路径。

课例打磨:实施课堂实践策略,进行常态课、探究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多种形式课例打磨活动,为教师研究深度课堂改革提供实践案例。

课堂诊断:研制深度课堂评价点及评价标准、观察量表和和诊断技巧;探讨逆向推论、纵横对比、切片剖析等诊断策略;基于观察证据、检测试题和视频切片,分析教学行为,加快课堂诊断从“就事论事”的表层评议向“剖课析理”的深度推论转变,做到有理有据地评课议课。

课题研究:实施课题带动策略,以山东省立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数英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为统领,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积极探寻改进实践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形成一些可操作、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模型与教学策略。

课改论坛:实施成果共享策略,开展微型研讨、主题教研、成果汇报会等活动,组织一线教师就课堂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进行探讨,分析问题成因,探讨改进方案,或交流典型案例,交流成功经验,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研究课堂的热情,共同商讨课堂建设方略,助力学校深度课堂改革的持续发展。

(3)课程建设,构建优质学科课程群。深入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打造。以“本真”学科优质课程群研究为契机,尝试学科内、多学科乃至跨学科课程内容统整,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工作目标

秉承以师强教、以师兴校的原则,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目标引领,到2024年,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初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求真务实、充满活力的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初步建立起多元系统性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师终身学习成长体系,初步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造就一批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专家型骨干教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2.实施措施

(1)聚焦教师能力素养,构建多元系统式教师培训体系。

面对“立德树人”根本性教育任务对教师提出的更高专业育人要求和终身学习需求,聚焦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养,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根据教育教学发展动态、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以及学校发展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培训。遵循“专题化、专业化、专门化”的校本培训要求,兼顾校本培训计划的全面性、前瞻性、科学性及培训内容的专业性、针对性、时效性,本着既体现培训的共识性,又突出个性化要求的培训宗旨,将培训内容分为通识性培训和专业性培训两大培板块,通识性培训包括“三字一话”、读书交流、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公文写作、演讲口才等,专业性培训包括专家指导、经验分享、课例研究、课题研讨、成果提炼等,两类培训以主题讲座、经验交流、青年论坛、教师沙龙、演讲比赛、好书推介、理论讲堂、“最美教师”评选等系列活动为载体,间周交叉进行,整合专家、名师名校长资源,汇聚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充分调动本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构建起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组织系统的培训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多层进阶式人才成长梯队。

立足教师培训基本要求及当前教师队伍结构特点,遵循教师职业发展规律,根据培训范围、培训内容、培训基点的不同,形成一阶全员夯基工程、二阶梯队发展工程、三阶卓越教师工程的教师队伍建设“333”进阶范式。一阶全员夯基工程面向全体教师,着眼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基本功夯实、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为教师成长打牢基本素养根基;二阶梯队发展工程面向中层干部、教研组长、级部主任、班主任、新进教师,着眼于锚向自身岗位职责的专业成长性进阶与达标,为教师成长提供清晰的跃升路径;三阶卓越教师工程面向骨干或优秀教师,着眼于课堂研究、课题研究、课程建设、特色形成等深度掘发,为整个教师队伍发展导航蓄能。

(3)规范教育培训制度,探索多极辐合式高效培训模式。

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健全教师教育培训机制体制,根据市区各级培训基本要求,立足校情、师情、学情,结合学校教育教学swot分析,制定教师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并根据当期实际情况,进一步形成细致清晰、职责明确、可操作化的学期培训计划。另一方面,规范过程管理,扎实开展每一次培训,形成培训要求细则,通过撰写培训感悟、发表学习心得、形成教学案例、总结教育经验、绘制思维导图等灵活新颖的反馈方式严抓培训实效,并及时完成相关培训总结反馈及材料归档。此外,与教师个人考核挂钩,构建指向参与率、卷入度、价值量、创新性的培训评价体系,以评价驱动教师参与培训深度,最终形成“上位引领——过程管控——机动反馈——评价驱动——档案追踪”的培训模式,从多个角度锚定教师培训实效。

(4)擘划职业发展路径,形成自主终身式学习成长文化。

着眼于提升教师职业价值感、归属感、幸福感,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立足教师核心能力素养,根据教师岗位职责及教师能力特点,在尊重教师独特个性、满足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以中层领导、教研组长、级部主任、班主任、新进教师为基群的成长轴心团,每个轴层内呈递进式跃升,对不同基群中不同层级的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以教师职业规划为支点,撬动教师自我规划、自主发展内驱力,并以不同岗位为试金石,为老师提供锤炼自我、展示自我、释放潜能的舞台,最终,在全校内形成人人求真、人人善学、人人笃进、人人闪耀的自主式终身学习成长文化氛围。

(六)体育卫生艺术发展

1.工作目标

以“学校特色课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点,全面落实“322”和“五个一”工程和体育“一校多品”,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体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艺体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计划,发挥全区、学区、学校三级联动的培训模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艺体教师团队,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艺体科研有成果,各项赛事成绩更进一步,形成学校艺体特色品牌成型。

2.实施措施

(1)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特色课程教学模式

研究并制定《以学校特色课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促进艺体学科的“SHINE体育”“趣享音乐”、“灵眸美术”的课堂实践和推进,让教学真正发生,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聚焦教师能力提升,构建三级联动培训体系

制定《第九小学艺体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计划》,发挥全区、学区、学校三级联动的专业培训练习模式,加强交流学习、反思,促进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区备课制度化,发挥学区专业“导师”的专业引领,实现学校内教师专业结构均衡,长效发展。

(3)聚焦活动实践开展,构建艺体品牌特色学校

积极筹划各类艺术体育活动和比赛,发展学生个性,让体育艺术教育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中,起到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特色的学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