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2022版小学课程标准有关课程设置规定,体现学校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课程资源,本着“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着眼核心素养,能力习惯并重”的原则,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空间,创建学校“尚美”文化品牌,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实际状况,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我校学校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兴趣特长,家庭影响等因素,开发我校校本课程。
基于学校课程构建的需求,一是依据国家课程的学科衍生拓展、统整重组而开发的;二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红色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开发;三是依据当地风俗文化和地域特色资源而创建的;四是依据教师个性特长开发的;五是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而开发的;六是依据学校管理和发展的现实性而架构形成的。
基于学校课程实施的需求,一是不仅要满足学生在知识方面的需求,更要关注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个性特长的长远发展,适应生活、社会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格的塑造。二是需要拥有能够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的师资队伍,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和经验。三是学校课程的实施,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新时代品质教育的品位。
二、具体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是实现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载体;是学校管理和发展,提高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
1.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宗旨,以“书香艺韵”为总体目标,以经典古诗文为载体,以语文学科教学、课外活动、课外阅读为主阵地,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为师生搭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智慧的平台,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推动构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进程,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和内涵,全面提升我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质,提高德育效能,培育民族精神。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2.要服务于学校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通过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促进新品质教育的落地生根。
3.要服务于教师的发展。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依据教师个人专业与特长,在教育转型和学校发展中,打造高尚师德、专业精湛、健康身心、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
三、学校课程的一般结构
1、实施流程
(1)排课
教务处制订学校课程开发计划,并排入总课表,开学初部署到班级与学科。按照上级要求安排好课时,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学校课程要充分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综合实践学科)的有机整合,使学校课程真正起到作用。
(2)上课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学校课程教学组织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3)考核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考核之中。
2、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对学生的上课要科学引导。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讲清学校开设学校课程意义及学校安排中的实际困难,做到“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
(2)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管理,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联系,及时反思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3)学生要认真上课。学生要按时出勤,遵守学习常规,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考核要求。学生学校课程的学分应纳入对学生的各项综合评价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4)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调研和监控。学校成立调研小组,加强对学校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调研和监控.通过听课、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分析等方面,全面分析该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及时反馈,并为学校课程的后续开设提供决策依据。
(5)学习方式采取灵活机动,校外实践采取调查走访、自主学习、竞赛展览等形式,校内学习采取小组合作、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进行。
3、实施内容
㈠阅读课课程内容
一年级的《三字经》、二年级的《弟子规》、三年级的《增广贤文》、四年级的《千字文》、五年级的《孟子》
㈡学科类拓展统整课程:结合国家课程和学科学习开展。
㈢科学素养类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创客课程、动植物研究系列
㈣体育艺术素养类课程:棋乐室、巧手坊、音乐系列、美术系列
㈤实践类课程: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
㈥养成教育课程:学校碎片时间段习惯养成课程;大课间综合课程;德育实践活动;节日纪念日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