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强化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是我校教师素养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为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让更多教师意识到教学基本功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训练的实效性,学校决定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强化基本功,依托多媒体,聚焦中考,提升授课能力”为主题的教学能力大比武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二、活动宗旨:
1、以课堂为主阵地,渗透课例研究思想,深化学校特色。
2、强化基本功,聚焦中考,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授课能力。
3、依托多媒体,深化校本培训,快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
根据学校发展和课例研究工作需要,制定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方案,并印发讨论,征集修改意见,然后召开动员大会,使全体教师明确此次活动的意义,了解活动的要求。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暨评选阶段
1、每人根据自己选择的做课例研究的课题认真备好课,做高质量的教学设计。组内加强集体备课研讨,加强集体智慧对教师的影响作用,依托教师专业成长工程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强化重难点知识的突破方法研讨。
2、学校发放教学设计专用纸,一周内完成,设计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紧扣研修主题、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把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培训工作融入其中)及本课题在中考中的位置。同时还要注意书写,体现自己硬笔字水平,文字材料以备课组为单位交教导处存档。(45岁以下主持课例研究的教师写完后要自己复印一份保存,作为课例研究的资料,原稿交教导处)
第三阶段:微型课、课堂展示备课组、教研组磨课暨中考试题研究阶段
1、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微型课磨课(参与比赛人数不低于本教研组人数的三分之一),保留磨课过程材料(图片、打分资料,打分全员参与)。(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各3人,体音美微机2人报学校参加校级比赛。)
微型课磨课要求:
前2--3分钟时间先说明你的研修主题是什么,本节课的中招考点是什么,本节课你设计运用哪些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学,它的作用是什么等等,然后是10分钟微型课展示,每人总时间13分钟,不要超时,最后是评课反馈,教研组要认真组织,让更多的教师在参与中受益提升。
2、教研组也要组织进行课堂展示磨课,保留磨课过程材料(图片、磨课的修改教案等),为参评课例研究成果评选做准备。磨课时要关注选课的背景及研修的主题,多围绕主题来磨课,杜绝泛泛而谈的磨课。
3、中考试题考试:研读中考试题为课堂把握方向。(具体时间待定,内容是中考预测题)
第四阶段:学校微型课及课堂赛课阶段
1、微型课比赛
(1)时间安排:待定。文理科放在一起统一进行。
(2)赛课地点:录播教室(每节课都要进行录制)
微型课比赛加上答辩环节。选出前8名,拟定为一等奖人选,参加课堂展示比赛。其余为二三等奖。
2、课堂展示具体要求:每晌安排4节课。此环节加上现场测试环节,最后5分钟时间为测试时间,检测学生上课效果,随机抽取5名学生,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评分作为课堂展示的一部分成绩(占10%)计入结果(测试题由指定专人负责,按10分来命制)。
第五阶段 教研论坛阶段
参赛教师围绕着本次赛课的研修主题以及盘点赛课后的收获进行专题小讲座(教学小技巧,课堂教学管理、专业成长等方面)。
第六阶段:活动总结阶段
教研组长自己组织教师交流此次大比武活动的开展情况,根据各个环节组织情况,制作一期教学简报(简报要包括教研组对整个活动的组织情况展示、教师的反思、课例研究工作的进展等方面内容,理化生、政史地、体音美微机要分学科制作,可以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简报二合一。
附件一:课堂教学展示评价内容:
1、教师教学
(1)教学过程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节、内容的时间如何分配?
(2)教师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是否清晰、契合主题、简洁?讲解语速、音量、节奏效果如何?板书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媒体是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有效?教师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
(3)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指导是否有效?
2、学生学习
(1)学生能否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否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
(2)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否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学生参与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质量如何?
(3)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有序?学生自主学习质量如何?
(4)学生是否清楚学习目标?预设的目标是否达成?
3、核心素养
(1)预设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教材如何处理?是否凸显了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2)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
(3)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生成了哪些资源?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4、课堂文化
(1)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2)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3)课堂话语怎样?课堂气氛怎样?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附件二、课堂教学观课议课要求:
1、观课教师必须在上课铃响前进入教室,不得听课中途退堂,观课期间手机关闭或转为振动,不得讲话、讨论,认真听课,做好听课记录,并认真填写相关内容。
2、教师每学期示范引领课观课议课要达到3节,单独观课议课要达到10节,累计观课议课达到20节。教师观课议课情况由教导处负责记录,每周统计公示,与年度考核分数挂钩。
3、对听课过程发现的授课能力较强、教学效率较高、总体反响好的教师在校委会上通报表扬,并定期组织上示范观摩课,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授课能力较弱、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组织跟踪督查,明确专人跟班指导,促进其不断改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