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日期:2022-09-15     

字号: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简称出血热。在国际上与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 Epidemica,NE)等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临床经过。

潜伏期:多为7-14天(4-46天)。

发热期:多为5~6天,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羞明、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腰痛、腹泻等。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在39~40℃之间,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白细胞一般约15000/mm少数病人有类白血病反应;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本期一般持续。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二)低血压期:一般于病程第4~6天出现,也可出现于发热期。轻者血压略有波动,持续时间短。重者血压骤然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时(除晚期者外)患者的皮肤一般潮红,温暖,出汗多,口渴,呕吐加重,尿量减少。可有烦躁不安、谵语、摸空等,重者有狂躁、精神错乱等。本期一般持续1~3天。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量上升,血小板明显减少。尿变化显著。血中尿素氮轻度滞留。

(三)少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5~7天。此期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显著。患者有口渴、呃逆、顽固性呕吐、腹痛、谵语、幻觉、抽搐、鼻衄、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等,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多。血压大多升高,脉压增大。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少于400ml,或甚至发生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50ml),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由于尿少或尿闭,加上血浆等液体的大量回吸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并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本期一般持续1~4天

实验室检查尿中深褐色或红色,有大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可排出膜样组织。血中尿素氮显著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钾升高,钙和钠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四)多尿期:出现于病程第10~12天。每日可排出3000~6000ml低比重的尿液,甚至可达10000ml以上。全身症状明显好转。由于尿液大量排出,可出现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在多尿初期,代谢紊乱和氮质血症可十分显著。本期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

实验室检查各项化验逐步恢复正常,但尿比重仍低,血钾偏低。

(五)恢复期:一般在病程的第四周开始恢复,尿量逐渐回复正常,夜尿症消失,尿浓缩功能恢复。一般情况好转,除软弱外,无明显自觉症状。

实验室检查都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2个月。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以上各期并非每一病人都有,轻型或非典型病例可缺少低血压期或少尿期。

国内有野鼠型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两种,野鼠型临床表现较典型,经过较重,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多见,病死率高。家鼠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经过较轻,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少,病程经过较短,多数病人发热期后直接进入多尿期或恢复期,病死率低。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季节、流行地区,病前2月内疫区生活史;有过鼠类接触或食过鼠类污染食物。

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发热,体温急剧上升,多在39度以上,一般3-7天降退.热退后,其他症状加重;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全身酸痛、肾区叩痛。明显消化道症状。

毛细血管损伤征象:

“三红”、酒醉貌、渗出、出血。

肾脏损害表现:

腰痛、肾区叩痛、可出现少尿、血尿、多尿或尿膜状物及尿毒症;

五期经过。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

血象:WBC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

肾功能受损:

尿有形成分增多,血BUN、Cr升高。

血清血检查:

4天内 IgM(+)或双份血清IgG4倍升高,单份血清IgG(+)可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其他实验结果做出诊断。

病原学检查:

汉坦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

鉴别诊断:流感、流脑、恙虫病、登革热、伤寒、钩体病、败血症、中毒性菌痢、流脑、大叶性肺炎、感染性休克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切断传播途径:出血热传播途径:类别                  种类                          传播方式:动物传播  1)伤口传播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病毒经污染皮肤                       或粘膜伤口感染                                                                                                      

2)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

招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制科

流行性出血热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简称出血热。在国际上与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 Epidemica,NE)等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临床经过。

潜伏期:多为7-14天(4-46天)。

发热期:多为5~6天,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羞明、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腰痛、腹泻等。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在39~40℃之间,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白细胞一般约15000/mm少数病人有类白血病反应;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本期一般持续。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二)低血压期:一般于病程第4~6天出现,也可出现于发热期。轻者血压略有波动,持续时间短。重者血压骤然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时(除晚期者外)患者的皮肤一般潮红,温暖,出汗多,口渴,呕吐加重,尿量减少。可有烦躁不安、谵语、摸空等,重者有狂躁、精神错乱等。本期一般持续1~3天。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量上升,血小板明显减少。尿变化显著。血中尿素氮轻度滞留。

(三)少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5~7天。此期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显著。患者有口渴、呃逆、顽固性呕吐、腹痛、谵语、幻觉、抽搐、鼻衄、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等,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多。血压大多升高,脉压增大。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少于400ml,或甚至发生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50ml),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由于尿少或尿闭,加上血浆等液体的大量回吸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并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本期一般持续1~4天

实验室检查尿中深褐色或红色,有大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可排出膜样组织。血中尿素氮显著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钾升高,钙和钠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四)多尿期:出现于病程第10~12天。每日可排出3000~6000ml低比重的尿液,甚至可达10000ml以上。全身症状明显好转。由于尿液大量排出,可出现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在多尿初期,代谢紊乱和氮质血症可十分显著。本期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

实验室检查各项化验逐步恢复正常,但尿比重仍低,血钾偏低。

(五)恢复期:一般在病程的第四周开始恢复,尿量逐渐回复正常,夜尿症消失,尿浓缩功能恢复。一般情况好转,除软弱外,无明显自觉症状。

实验室检查都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2个月。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以上各期并非每一病人都有,轻型或非典型病例可缺少低血压期或少尿期。

 

国内有野鼠型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两种,野鼠型临床表现较典型,经过较重,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多见,病死率高。家鼠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经过较轻,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少,病程经过较短,多数病人发热期后直接进入多尿期或恢复期,病死率低。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季节、流行地区,病前2月内疫区生活史;有过鼠类接触或食过鼠类污染食物。

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发热,体温急剧上升,多在39度以上,一般3-7天降退.热退后,其他症状加重;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全身酸痛、肾区叩痛。明显消化道症状。

毛细血管损伤征象:

“三红”、酒醉貌、渗出、出血。

肾脏损害表现:

腰痛、肾区叩痛、可出现少尿、血尿、多尿或尿膜状物及尿毒症;

五期经过。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

血象:WBC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

肾功能受损:

尿有形成分增多,血BUN、Cr升高。

血清血检查:

4天内 IgM(+)或双份血清IgG4倍升高,单份血清IgG(+)可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其他实验结果做出诊断。

病原学检查:

汉坦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

鉴别诊断:流感、流脑、恙虫病、登革热、伤寒、钩体病、败血症、中毒性菌痢、流脑、大叶性肺炎、感染性休克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切断传播途径:出血热传播途径:

类别                  种类                              传播方式

动物传播  1)伤口传播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

                                                 泌物(唾液)接触,病毒经污染皮肤                                          或粘膜伤口感染                                                                                                      

                  2)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

                                                    气溶胶而感染                                                                                                              

                  3)消化道传播   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

                                                    物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螨媒传播 1)革螨传播       通过革螨叮咬

                   2)恙螨传播       通过恙螨叮咬

垂直传播 1)患病孕妇       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2)带病毒孕鼠   通过孕鼠经胎盘传给胎鼠

                   3)带病毒革螨   经卵传递

                   4)带病毒恙螨   经卵传递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消灭传染源:

每年2月和9月份统一时间对居民区和野外鼠类进行化学灭鼠,灭鼠效果要达到90%以上。

保护易感者:招远市境内所有人群均可以感染出血热,尤其是16-60岁的农民以及在建筑工地、修路、因工作留宿野外和从是养殖业的人群均为易感者,可以采取防鼠、灭鼠和预防接种等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接到出血热疑似、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后,应在72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调查率100%。

发生死亡病例的,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调查,每例死亡病例均应详细撰写死亡调查报告,并于病例死亡1周内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例的血清学诊断及复核。血清学诊断检测率达到100%,血清学符核率达到30%以上。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暴发疫情调查处置:

定义:1周内,在同一个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病例及以上,或者发生死亡病例1例及以上。

暴发疫情的调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调查。

①灭鼠:灭鼠3周后的鼠密度应达到室内1%以下、室外3%以下。

②应急预防接种:对暴发点内的高危人群实施应急预防接种,接种率应达到75%以上。

③环境治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④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及有效方式,在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开展出血热防病知识宣传,增强群众防病意识。

在疫情处理结束后7日内,写出详细的暴发疫情调查报告,上报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宿主动物的监测。

监测时间。在家鼠型和姬鼠型出血热发病高峰出现前1个月,即每年的3月和10月。

监测对象和数量。鼠类调查每次布夹不得少于800夹次,其中室内和室外均不少于400夹次。

监测方法。居民区室内每15平方米放鼠夹1个。野外放鼠夹时,行距50米,夹距5米,天黑前放完,天亮后收回。捕鼠时应详细记录捕鼠的日期、地点、环境、放夹数、捕获鼠数等内容,并计算鼠种构成、鼠密度、鼠携带病毒率及鼠血抗体阳性率等内容。

保留资料

个案表、数据库、采血登记表、鼠类监测登记表、疫苗接种登记表、鼠药投放登记表。

 

 

乡镇卫生院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

工作职责

发现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及时转诊,负责落实健康教育、防鼠灭鼠、环境整治等,并指导、督导对辖区内各村、单位落实各项措施。

配合县级CDC做好辖区内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

工作内容

灭鼠工作。配合好县爱卫会开展的春秋两次灭鼠工作。

辖区内个案调查指标。个案调查率达100%。

疫点疫区处理指标。对辖区内所有病例采取必要的卫生学处理。

血清学指标。对辖区内所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采取标本并负责送县级CDC。

动物疫情监测指标。配合开展居民区和野外宿主动物监测。

预防接种工作指标。负责辖区内适宜人口疫苗接种工作。

健康教育指标。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消灭传染源:

每年2月和9月份统一时间对居民区和野外鼠类进行化学灭鼠,灭鼠效果要达到90%以上。

保护易感者:招远市境内所有人群均可以感染出血热,尤其是16-60岁的农民以及在建筑工地、修路、因工作留宿野外和从是养殖业的人群均为易感者,可以采取防鼠、灭鼠和预防接种等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接到出血热疑似、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后,应在72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调查率100%。

发生死亡病例的,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调查,每例死亡病例均应详细撰写死亡调查报告,并于病例死亡1周内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例的血清学诊断及复核。血清学诊断检测率达到100%,血清学符核率达到30%以上。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暴发疫情调查处置:

定义:1周内,在同一个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病例及以上,或者发生死亡病例1例及以上。

暴发疫情的调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调查。

①灭鼠:灭鼠3周后的鼠密度应达到室内1%以下、室外3%以下。

②应急预防接种:对暴发点内的高危人群实施应急预防接种,接种率应达到75%以上。

③环境治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④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及有效方式,在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开展出血热防病知识宣传,增强群众防病意识。

在疫情处理结束后7日内,写出详细的暴发疫情调查报告,上报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要点

宿主动物的监测。

监测时间。在家鼠型和姬鼠型出血热发病高峰出现前1个月,即每年的3月和10月。

监测对象和数量。鼠类调查每次布夹不得少于800夹次,其中室内和室外均不少于400夹次。

监测方法。居民区室内每15平方米放鼠夹1个。野外放鼠夹时,行距50米,夹距5米,天黑前放完,天亮后收回。捕鼠时应详细记录捕鼠的日期、地点、环境、放夹数、捕获鼠数等内容,并计算鼠种构成、鼠密度、鼠携带病毒率及鼠血抗体阳性率等内容。

保留资料

个案表、数据库、采血登记表、鼠类监测登记表、疫苗接种登记表、鼠药投放登记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