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海阳市2021-2022学年度小学教研工作要点》指引下,推动我校教学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要点及推进策略
(一)强化常态管理,完善教研机制
1、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新时代品质教育”对应的教研工作理念,完善学校3-5年发展规划,制定各层面对接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加强各学科教研组建设,完善教研制度,建立教研机制,将学科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教研组组长:于雅丽
组员:孙宁芹、祁云梅、任彦、孙晓宁、姜晓丽、王斐
数学教研组组长:吕东艳
组员:修铭悦、赵文君、许国玉、王璇、王超
英语教研组组长:王红静
组员:吕东艳 于雅丽 王璇
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组长:高常青
组员:王斐、姜晓丽、任彦
科学教研组组长:高常青
组员:祁云梅、赵文君
2.规范常规管理。认真开展学期初教学常规研读活动,组织学科教研会议,研究部署师生常规工作。认真开展教学常规月活动,将教学常规落到实处、细处。要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烟台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通知》《海阳市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校的作业管理实施细则和作业评价标准,要提高课堂效益,加强作业研究,将学生作业“层次性、多样性、反馈性、指导性”的目标落到实处。要把作业设计、批改和反馈情况纳入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绩的考核评价,确保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3.强化课堂管理。本学期,要规范教师“备课-候课-上课”的举止言行,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要将“课案一致”“提前候课”“规范板书”“合理使用媒体教学资源”等要求落实到位,要引领教师以提升“组织教学能力”“学科专业素养”为重点,规范教师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学科主题研修等工作,通过领导跟进、经验分享、评估展示等方式,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
4.提高教研活动实效。落实好各学科的“每周一研”与“主题教研”,做到程序规范、目标清晰、准备充分、过程扎实、成果共享,让校本教研真实、扎实。
(二)关注学科素养,聚焦新课堂研究
各学科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着力重点工作(含教学特色工作),引领教师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并将“新课堂”理念落到课堂教学中。开展“两个一”活动,即“每学期至少一次主题教研活动”“两学年一次‘新品质课堂’展示交流活动”(“开放日”或“开放周”)。
1.深化教材研读活动。各学科要将教材解读与培训列为重点工作,完成第三个学年度的教材研修工作。引导教师借助全市学科资源展开校本研修,努力挖掘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与各教学内容的对应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组织教材重难点解读、典型课例分析、现场备课检测、作业备课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附:教研室小学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语文:一要进一步用好部编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自然渗透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二是教学教研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引领教师对部编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有清晰的认知,提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功。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重视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四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用少量的课文示范,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有层次、有步骤地拓展阅读,将课内外阅读打通,让学生在海量、科学的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数学:深化数学核心素养与四维度知识分析相结合的教材研读活动,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的数学核心素养。一是加强教材研究。着眼小学段数学知识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信息窗知识点三个维度,从重点体系、重点单元、重点课例研究三个层面入手,将四维度知识解析与学生数学学业质量、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材解读与知识把握能力;二是注重备课与上课研究。以“学评教”一致性、单元整体教学为基本理念,深化已有单元及课时的备课上课成果,重视学生四基四能,精心研究题型题组,提升目标-活动-评价设计与实施的一致性与实效性,做到学、讲、练、评有效融合,努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业质量;三是开展作业设计研究。提升作业设计的前置性、整体性与多样性,深化课前导学作业设计、优化课后巩固作业设计、创新课后实践性作业设计,努力提升作业设计品质,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英语:一是深入解读教材。立足整体,疏通各年级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脉络,优化教学设计。解读教材文本时重点关注五个方面:文本在教材中的主旨结构和核心语言;文本中的主情景图、插图等非语言文字信息;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文本中的语言功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二是基于“大观念”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坚持“学生立场、单元视角、任务驱动、适度拓展”,进行小学英语整合与拓展的探索,真正实现深度学习。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文化知识、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过程,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四是注重“自然拼读”教学的研究,做好年级之间的整合与链接。
科学:一要做好一至五年级新教材的疏通与使用,理清整体及各年级核心概念与培养策略;二要继续开展问题导向下课堂教学诊断实践,参考师生话语常模指标,重点诊断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等核心素养目标要求;诊断教学过程能否在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景中展开“探究式交谈”,进行科学核心概念的自主建构与迁移,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精神;诊断教学评价能否灵活运用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全面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三要借鉴我市“STEM”项目化作业资源库,在现状调查、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建构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领域校本“STEM”项目化作业体系,以问题解决、项目学习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深入研究“智德文法”四元课堂建设要求,结合时政热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研读教材,重点关注“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健康生活、规则与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备课时要以德育目标、情感目标为轴心,预设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活动,并辅以评价任务、评价量规,为引领学生走向“知情意行”的德育学习做准备。其次,要结合学习内容,灵活引入“新闻播报、玩偶之声、辩论之声、心灵剧社”四个德育策略,落实“学评教一致性”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道德认知和实际操行相统一。另外,要全面展开3-5年级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活动,要关注基于德育实践的项目化作业的落实,将思政教学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德育微课融合式推进。
2.深化“新课堂”研究行动。“新课堂”研究行动是整合“学本课堂”的推进成果,在“育人本位”“课程立意”“学习中心”新课堂理念的指引下,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自我深度对话,确保学生在学科知识掌握、学科能力提升、学科价值认同等方面均学有所获。
第一,落实“学评教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学评教一致性”既是教学理念,又是教学策略。引领教师总结教材研修成果,强化集体备课活动,精准定位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科学设计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抓住备课、上课、观课、研课的各环节,以“研标、立标、学标、达标”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展开“学评教一致性”的新品质课堂研究活动。要将“评”这一教学诊断研究作为“学评教一致性”推进的主要策略,展开“目标、学习、评价”三位一体的研究活动;要以“教学目标界定”与“课堂评价量规设计应用”为重点,优化学习活动设计,将课堂评价嵌入课堂教与学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学力。
第二,聚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各教研组要依据各学科下发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制定学年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计划,完善课堂评价标准。组织教师展开理论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心理特点、认知学习规律、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的学习;要组织教师进行推门课、展示课、研讨课等课堂研讨活动,引领教师学习、领悟学科核心素养;11月前,组织人人参与的“教学大比武”活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基本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打造素养课堂、优质课堂、高效课堂。11月中下旬,组织教师参加全市小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三)关注学生成长,力求提质创优
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与综合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要依据学段特点,以“学习习惯养成、学业质量保障、阅读能力提升”等重点,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稳步提升。
1.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要巩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成果,完善推进策略,将班级评、校级表彰融入其中。各年级选点推进,在保持基础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加大对有效倾听、负责任表达、结构化导图等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好奠基工程。要加强“习惯养成月”的过程管理与跟进指导,拓展推行“好习惯百日行动”,引导学生养成“真习惯”,走向“习惯成自然”的良好状态,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为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奠定基础。
2.提升学科学业质量。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分析各学科学生学业质量发展水平,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制定新学年提升学科学业质量的行动计划。要了解暑期学生“读写背诵”活动的落实情况,在调研学情的基础上,快速启动新学期教学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严把课堂“质量关”,强化常态化的教学质量意识,将学业质量研究纳入“每周一研”工作之中;要进一步完善作业集体备课、阶段性“学讲评”、错题归因分析、作业矫正练习等学业质量提升机制;要通过问题诊断、过程跟进等方式,防止或控制学业“薄弱地带”的产生与发展。
3.深化“单元拓展整合阅读”。要继续推进语文、英语两学科的阅读教学研究,尝试推进全学科阅读,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淀,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社会事件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融入感与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