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3 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1 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段作业负担的通知》(海教体[2021]8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负担,保证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制定我校作业管理规定如下:
1.把握作业育人功能。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全体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坚持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基础上,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2.合理调控作业总量。加强各学科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小学1、2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3至5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完成书面作业主要靠校内时间,全体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自习课时间,严禁无故挪用、挤占;要指导小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使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避免因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当督促学生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3.科学设计作业形式和内容。要依据学习内容,按照教学进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业。要综合考虑作业的系统性、多样性和实践性,做到分类、分层布置作业,既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巩固性作业,也要设计具有选择性、差异性的选择作业,实施分层布置作业,分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要积极探索作业的高效性,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梯度的研究性、探究性和学科综合性的作业。提倡将家务劳动、综合实践及体育活动等纳入家庭作业内容。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严禁教师在微信群、QQ 群等布置家庭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或者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让家长代为布置作业。
4.规范作业批改。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作业批改要正确规范、评语恰当。教师不得要求家长代为批改作业,不将家长的签字作为评判学生完成作业的依据。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鼓励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
5.强化作业分类指导。教师要分类对学生加强学业辅导,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帮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要特别关注不能正常完成基础作业的学生,为他们顺利完成作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时间,加强自我管理,主动独立及时完成作业,不敷衍、不抄袭。
6.加强作业质量监控与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作业管理细则和评价标准,指导和规范教师的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工作。建立作业监测、公告、问责制度,实施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加强对作业总量的监控,控制学科门类和作业时间。要明确年级、班级的作业协调责任人,负责把关各学科作业布置的数量和质量,关注各学科作业量的均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7.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家长要积极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不额外给孩子增加家庭作业负担。要理解作业设计、布置和批改等工作的专业性,支持和配合学校、教师的作业管理要求。家长要督促孩子主动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监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引导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激励孩子坚持进行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控制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防止学生沉迷网络,保障孩子睡眠时间。
8.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严格控制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不得安排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场所开展专项工作,不得要求教师重复填报同类表格数据等,保障教师设计、批改作业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