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 |||
学校名称 | 招远市金晖学校 | 所涉学段 | 九年一贯制 初中小学段 |
学校负责人: 张玉 | |||
项目联络人:张庆莉 联系电话:13583535938 |
学校信息化项目管理团队 | |||||
姓名 | 年龄 | 学历 | 专业 | 职务 | 职责 |
张玉 | 51 | 大学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校长 | 全面领导团队工作,对学校技术2.0推进工作,全面负责。 |
张庆莉 | 52 | 大学本科 | 生物 | 副校长 | 具体负责初中部团队建设,负责学校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与培训指导。 |
王芬霞 | 47 | 大学本科 | 教育管理 | 副校长 | 具体负责小学部团队建设,负责学校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与培训指导。 |
姜克勤 | 38 | 大学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教师、烟台市技术2.0专家团队成员 | 具体负责相关政策解读、培训、指导。 |
吴庆云 | 41 | 大学本科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教师 | 技术指导 |
刘爱红 | 41 | 大学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教师 | 数理化生课题研究责任人 |
栾冬琦 | 37 | 研究生 | 英语 | 教师 | 文学学科课题研究责任人 |
王绍华 | 43 | 大学本科 | 教育学 | 教师 | 语文课题研究负责人 |
马淑霞 | 42 | 大学本科 | 音乐 | 教师 | 数学课题研究负责人 |
李楠 | 35 | 大学本科 | 英语 | 教师 | 英语课题研究负责人 |
张春燕 | 43 | 大学本科 | 美术 | 教师 | 音体美课题研究负责人 |
二、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 |||||||||||
办学特色:金晖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之初各项硬件设备比较齐全先进,近年学校加大对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对硬件设备进一步的升级更新。先进的教育教学环境,吸引了大量年轻教师加入到金晖学校,也活跃了教学气氛,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高效的“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开放的课堂教学格局,拓展学生的学习探究空间,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信息化条件:金晖学校最近几年逐步对旧的班班通设备进行更新,构建起了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技术应用教育环境。硬件上,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录播室、创客室、数字地理室、多功能教室等;学校有广电教育专网——千兆到学校,学校主干网为三层交换机+光纤到各楼——保证了学校网络质量,学校教学区内做到了无线全覆盖。软件建设上配备学科资源库、学科教学app,今年更是引进了AI智慧课堂用于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讲评,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推进教学创新,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改进和创新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人工智能工具,促进课堂教学融合创新。每年都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包括理论学习,ppt、希沃、智慧平台等软件使用技术培训等,还使用钉钉系统、企业微信辅助办公。整个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学科教学资源库相对完善,已经具备了整校推进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条件。 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 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组织与管理方面还有时间差,缺乏与时俱进的紧迫感,硬件的提升、软件的更新与技术的掌握存在脱节。 2. 部分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工程1.0时候,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收获,缺乏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以致用的能力,加上防疫工作的增加,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受到很大影响,教师的教学需求与技术的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距。 核心诉求: 1.整体推进学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升、发展教师信息化素养。 2.基于校本培训,扎实校本研修,开展多元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发展。 加速学生、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3.通过AI智慧课堂的推广使用,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4.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 |||||||||||
三、学校发展SWOT分析 | |||||||||||
| |||||||||||
四、学校发展愿景 | |||||||||||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在“互联网+”课堂改革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年来,随着教师逐渐熟悉平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与熟练,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全校开展“互联网+”课堂评比活动,更推选出了一批信息化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典范老师进行全校公开课,供全校教师研讨、学习、交流。 进入规划的第2年,学校在2021级全面实现数字化智慧课堂建设试点,让更多的师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2022年学校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校展开数字化智慧课堂,保持常态化“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一批业务精湛、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信息化应用标杆教师队伍,探索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和典型样本。 | |||||||||||
五、学校绩效目标 | |||||||||||
未来一年的学校绩效考核: 一级绩效目标(必选): 1.每位教师在对应选项中至少选择3项微能力点,利用平台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测评作业。 2.每位教师根据学校设计的相关微专题,选择至少一个感兴趣的专题,完善个人创新,提交成果。 二级绩效目标(可选): 1.对于教师的设计成果,由学校考核小组评定等级,赋分计入教师个人考核。 2.以课堂大比武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以学科组为单位,评定等级赋分记入年级、学科组、个人考核。 | |||||||||||
六、校本研修方案 | |||||||||||
校本研修绩效目标 | 基本的绩效目标:每个教师完成50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50%。每位教师要提交三个能力点的相关优秀材料、学校层面要提交两个教研活动简报、教研组提交一个教研活动简报。 可选的绩效目标* 面向教师:1.以学科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一次相应能力点的研讨交流活动,完成微课资源库建设。 2.教师能熟练运用各种平台和APP进行常态化智慧课堂教学,每学期确定至少一项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自己的微能力增长要点,在工作中进行长期有效使用,以课例的形式进行展示,教研组进行引领指导与诊断评价。 3.每位教师熟练掌握AI智慧课堂软件的应用,通过课前、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数据,人工推送个性化的作业单,进行即时测评和反馈,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已有水平,便于教师有的放矢,精准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案,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利用各种教学app,促进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良性沟通与有效合作,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家长正常的诉求。 面向学生:1.学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提升学生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他们具有相应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 3.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表达,乐学善学,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会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面向学校:1.对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点的认证工作;继续充实校本资源库。 2.借助平台数据分析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微能力的达成。 3.打造智慧校园,完成学校从课内到课外,从管理到评价,设计到实施,从实践到能力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 ||||||||||
研修主题 |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阳光课堂”更高效 | ||||||||||
研修内容 | 理念与模式: 理念:技术引领现实、智慧创造未来 模式:优化教学模式、项目学习模式深度融合 学校的能力点范畴,以及选择理由: | ||||||||||
微能力名称 | 选择理由 | ||||||||||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 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借助智慧平台的学情分析功能快速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效了解学生学情,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 ||||||||||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 通过学习,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从而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丰富师生互动方式。 | ||||||||||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 引导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而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到切身相关,认同学习目标,建立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获得学习成就感,奠定良好的课堂学习基调。 | ||||||||||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 能够借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优化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课堂讲授活动, 从而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象化与直观化;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和关键问题,为学生参与知识理解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持,引发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 | ||||||||||
A7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 在技术支持下更容易准确的得到更优的教学设计总结提升。 | ||||||||||
A11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 技术支持下的数据处理,使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 ||||||||||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 基于技术支持的检测与练习有利于教师实行分层教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情,有针对的提高教学效率。 | ||||||||||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 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并制作微课程,从而呈现关键信息,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 ||||||||||
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小组多模式激励、设计,更有利与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 ||||||||||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 多角度、多方式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
B7家校交流与合作 | 引导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家校交流与合作活动,从而及时向家长传递学校信息,促进家校双方及时、深度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拓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理念,对家长实施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 ||||||||||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 技术支持下的评价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
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多视角厘清和界定问题,及时交流和呈现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和创新能力。 | ||||||||||
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 为学生创造性学习、表达与交流展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从而优化成果的表现方式,创造多样化的学生表达与分享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 ||||||||||
研修形式 | 推行“4321”整校推进研修模式。“4”是突出以学致用,在研修中采取学(个人学习)、研(集中研讨)、用(课堂应用)、思(课后反思)四个步骤;“3”是明确三个任务:自主学习任务、集中研讨任务、微能力研究任务;“2”是指抓好“研修管理团队”、“培训指导团队”两个团队建设;“1”是每个教师都能利用所研修的微能力点开展一次校级公开课或进行一次校本教研活动。 | ||||||||||
研修安排 | 时间 | 内容 | 预期效果 | 负责人 | |||||||
第一阶段(准备)2020.12--2021.04 | 1.专题会议传达精神:学校管理团队与培训团队,明确共同愿景。召开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 部署启动会,达成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全方位发展的共识。 2.组建团队、统一思想:遴选教研组长、优秀教师、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及有强烈意愿参与项目的教师组成骨干培训团队。保证每个学科都有名骨干成员。 3.选择校级能力点:根据学校发展愿景,综合考量各学科教研组的特色发展需求,选定校级微能力点。 4.选取学科骨干教师先行培训,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开发微能力案例。对骨干团队进行微能力课程的理论培训,交流研讨,明确学习内容及需要完成的任务。骨干团队研磨能力点考核规范,集团队力量,针对每一个校级微能力点完成考核参考范例。 | 1.创建信息技术 2.0管理团队。 2.全体教师会议传达与部署。 3.成立骨干团队。 4.学校、教研组、教师微能力点确认。 5.开展学校信息技术2.0 推进培训会,为能力点选择指方向。 6.教研组长学科骨干现行培训,明确培训目标。 | 管理团队、培训团队、电教处 | ||||||||
第二阶段(实施) 2021.04- 2021.09 | 1.分组全员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学科骨干成员为 培训导师,开展分组培训,目标:让每位教师明确校级微能力点学习考核要求,并展示考核范例。教师个人依据教学中存在的难题、问题进行能力点的选择,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做好研修规划。 2.教师微能力点选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从学校确定的能力点中选择三个微能力点。鉴于我校的混合学习环境,每位教师选择的能力点侧重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混合学习环境,依据自己情况适当体现智慧学习环境,同时兼顾2-3个维度。 3.个人研修学习 全体教师根据选择的微能力点进行自主研修学习,完成学习研究 。骨干团队成员承担本教研组的答疑解惑及考核任务。 | 1.学校组织教研组安排时间推进全体教师信息技术 2.0 培训,指导教师选择相对应的微能力点。 2.上报全体教师微能力点,填写选择理由及预期效果。 3.根据微能力点进行个人学习,通过教研活动及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骨干团队及教研组长来答疑解惑。 4.教研组制定考核任务时间表,利用任务表进行考核任务推进。 | 培训团队 | ||||||||
第三阶段(运用展示)2021.09 2021.12 | 1.主题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组织,开展微能力点实例应用研讨活动,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有所得,根据自己选择的微能力点的应用写心得或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微视频与教师共同交流互动。 2.技术培训指导。邀请市县专家入校指导。学校培训团队成员参与指导。 3.案例设计交流。教师个人为主体进行案例研发,定期展示交流,骨干团队指导。 4.微能力点应用展示。每位教师选择自 己的一个微能力点,设计一堂课,参加校级教学大比武,择优推荐参加市级教学大比武。以教研或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听评课活动。在活动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 总,成为校本优秀案例库,并在校内共享学习。 5.总结反思。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对研修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反思,开展自评与互评,在交流研讨中同提高。 | 1.每月至少进行1 次主题研讨活动。根据选择的微能力点录制微能力微视频1 次。 2.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校级教学大比武活动,融合信息技术,择优推荐参加市、烟台级教学大比武。 4.录制一次信息技术与 学 科 融 合 的 微课程。 5.评选优秀案例。 6.教研组集中对研修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 管理团队、培训团队、教研组 | ||||||||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2022.01- 2022.09 | 1.校级公开课展示。开展以信息技术微驱动的校级“阳光课堂”大练兵活动,每个备课组推荐至少一名优秀教师进行成果展示,骨干团队做评委,进行校级评优。鼓励教研组及教师个人进行特色化、个性化展示。 2.多元评价。对研修成果实行多元评价,学校制定信息技术融合课堂评价表格,在评价主体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在评价形式上,现场评价与学生问卷、家长问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价相结合等。 3.校内考核。校内组织信息技术 2.0 微能力点视频作业考核信息技术能力运用考核,要求全员通过,不合格者再培训后再考核,直至全员合格为止。 4.总结提高。学校、教研组、教师分别对研修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力争实现理念上的转变及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5.资源整合共享。将本校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演示文稿、课堂实录、能力点案例等资源行共享,教师加强二次备课,不断修改完善。 | 1.新学期开展“阳光课堂”大练兵活动。 2. 制定评价表格,包含公开课、随堂听课。 3. 全体教师微能力点考核。 4. 教研组学期全面总结,实现金晖学校“阳光课堂”模式。 5.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 校管理团 队、培训团队 | ||||||||
考核要求 |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职工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表现,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各级管理者的管理责任,学校在规划之初就制定了《金晖学校信息技术应用2.0学校考核办法》,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本着学为所用、测评助学、服育教学的目的,坚持相对一致性、客观性、公平性、公开性的原则,将校本应用考核工作与学校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结合,与学校发展的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的情况下在全校整校考核、自评。确保每位教师成果产出至少提交一份优秀成果,每位教师至少完成3个微能力点且测评合格率达到100%。 | ||||||||||
机制设计 | 1.组建信息化管理团队,明确职责。 校长领衔并担当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或主任、学科骨干教师等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准确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方案。出台学校信息化相关制度,开展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构建教师信息化发展“校长带动-全员行动”新机制。由制度管理向自觉成长转变。 2.组建信息化实践团队,行动研究。 以“自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为载体,进行学科课程与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的课题研究项目提升,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创新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实现教师全员信息化素养成长,促进教育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融合创新。 3.实效信息化行动典范,鞭策激励。 对信息化项目、信息化能力、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教学融合等内容进行专项竞赛和成果汇报,通过学科带动、同目标发展和帮扶示范,成长信息化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和项目带头人,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合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梯次结构。 4.搭建信息化发展平台,资源共享。 借助“专题培训”、“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学科教研活动”、“课堂大比武”“AI智慧课堂”的推广使用以及“微课评比”等,助力全面提升基础上的个性特长。建设并厚重信息化融合发展资源及成果。 5.构建信息化测评体系,助推发展。 细化、量化信息化素养成长项目、能力点及其标准,通过清晰完整可视化可操作的标准,让教师看到成长的内容、载体及实践行动表象,创新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素养成长,引领激励全员达标式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