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表盘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着历史的进程。盛夏的烟台,千里海岸线大潮涌动。7月27日-28日,全市半年工作总结分析会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时间过半,烟台取得亮眼成绩单: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6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外贸进出口增幅低于全省平均。实现了“2个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一;“1个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量居全省第二;“4个第三”:生产总值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实际使用外资总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居全省第三。
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在“三明三强”大会精神的指引下,全市上下夯实“1+233”工作体系和“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实现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通过对标目标、对标先进,烟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市经济社会稳中有进,在全省取得领先优势。起步即冲刺的烟台终于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翻阅一年前的被动局面,上半年成绩的背后意义重大,是什么原因促使烟台短时间内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
作风之变:“宽肩膀才能扛起硬担子!”
首先改变的是干部的作风,思想之变,胜却千军万马。
思想决定行动,作风引领前行。“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2月9日,新春伊始,烟台全市动员部署,“三明三强”吹响作风建设集结号。这场会议如一场思想的风暴,使全体干部受到洗礼。
“各级各部门必须把干部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明方向为干事前提,以明规矩为立身之本,以明底线为从政坚守,以强担当为内生动力,以强本领为能力要求,以强执行为效果保证,全面激发谋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最大潜能,奋力把烟台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烟台市委书记傅明先在“三明三强”大会上掷地有声。
着力于解决干部“放松要求、自满自负”、“虚头巴脑、坐而论道”、“粗枝大叶、大而化之”、“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慢慢腾腾、效率低下”的问题。要求全体干部始终牢记“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自觉把“严真细实快”作为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执行干部执行力考核。
会议明确了干部执行力考核指标,对承担攻坚事项取得突破进展的,授“干部执行力先锋标兵”,对赛马打擂领先的单位或个人,授“羚羊奖”,对落实单位授“蜗牛奖”,同时根据排名情况确定会议座次,名次靠后的相关会议专设“鞭策奖”,通过鞭打“蜗牛”、激励“快牛”、形成“奔牛”,切实营造“天天大练兵、月月有比武、季季比先进、年年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三明三强”大会半年来,聚力构建“1+233”工作体系和“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
“宽肩膀才能扛起硬担子”,这是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核心,半年间,全市干部自觉把解决本领恐慌、提高能力素质作为履职的基本保障。根据山东省委提出的“十大创新”要求,着力提高政策落实、掌握实情、依法办事、攻坚克难、高效服务、对上争取、沟通引导、专业操作“八项能力”,烟台干部的新状态、新作为在半年内得到彻底释放。
半年来,每逢全体干部大会,观看警示片、问政栏目是重要一项内容。通过反复敲警钟,让全市干部始终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真理,自觉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作为从政做人的第一准则。坚决守住纪律底线、廉洁底线,永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森林防火、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工作底线,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半年间,全市干部士气得到提振,干事创业的向上氛围在胶东大地传递。半年来,全市上下扎实开展“机关接地气、干部走基层”为主题的“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强调抓服务促发展,抓培训提素质,抓基层固基础,抓作风强执行,抓纪律树形象,抓底线防风险,迅速掀起了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的热潮。
“三明三强”大会高瞻远瞩、落地实践来看,仅仅半年间,全市干部精神面貌为之焕然,干部执行力大幅提振,改革攻坚领域诸多成果层出,城市更新加速推进,产业布局更趋完善,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乡村振兴样本更丰富。
从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来看,烟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更是跃升至全省第一,打了一场较为彻底的翻身仗。
产业之变:”9+N” 产业链更优
产业决定一座城市的未来。烟台需要怎么的产业布局?烟台将这一问题重新摆在重要位置谋划。
近年来,全球重要科创中心的产业构成大多发生了渐进性转变,从单一产业支撑转向多元产业支撑;产业的空间布局亦随之发生渐进性扩散,从单一集聚核心转向多点集聚。
基于此,烟台提出“9+N”产业布局。
按照“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一县一园一业一平台”思路,推动产业园区集聚发展、集约发展;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流现代化强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海洋优势产业,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启动建设黄渤海新区,繁荣发展都市经济,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作为经济大市,烟台在山东省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烟台面临产业结构总体偏重、新兴产业总量偏小等问题。
烟台迅速行动起来——
淘汰低效落后产能。依据环保、安全、技术、能耗和效益标准,以钢铁、煤电、水泥、轮胎、化工、铸造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
2021年以来,为加快推进烟台非煤矿山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矿山布局和经济秩序,烟台以关闭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的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整合转移。
目前,烟台现有的126座金矿压减到63座,压减率50%,矿山数量“多变少”,生产规模“小变大”,开发利用布局“散变整”,生产经营主体“分变统”,这也为推进全省黄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也要加快改造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兴动能。传统优势产业不代表是落后产能,通过数字化改造和科技赋能,同样能提升附加值。
为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烟台市启动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确定16条重点产业链,逐条产业链编制产业链导向目录,全面推动要素资源、政策资源、项目资源汇集到产业链上,有力塑造聚链发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022年6月6日,山东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化工四标段举行开工仪式。建设1#3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1#50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2#50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装置。
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志在全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目前,全市有12家企业成为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创平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汇聚高层次人才10万多名。
半年间,向先进学习,以产业培育为核心,烟台始终以保持决战决胜姿态高效推进。1-6月,烟台规上工业增长11.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1、6.7个百分点,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工业赛道走在前的阶段性目标达成,更为优化的产业布局跃然于胶东大地。
未来,烟台市将以“四新促四化”为主攻方向,随着全市矿山行业治理的完成,烟台的黄金产业将“提速”;绿色化工产业将“统筹”完善;汽车产业迎来“升级”。
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大潮,一代代企业家艰苦奋斗,造就了门类齐全、优势突出的制造业体系,烟台曾创造出与“苏南模式”齐名的“胶东模式”,如今的烟台工业底子雄厚,全市企业家有不服输的基因,重振雄风就在今朝。
烟台新一轮产业调整将瞄准做强产业链、做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奋力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
城市之变: 听见城市生长的声音
在城市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推动城市与产业同步升级、城市发展与人的需求同频共振,成为关乎城市未来的时代命题。
今年,2月24日上午,在烟台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代表烟台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让市民听到城市生长的声音”引起全体代表、委员的共鸣。
半年间,全市上下围绕“12335”中心城市建设格局,着眼于城市生长力,城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产业活力、蓝色动力、生态张力、城市魅力、社会合力提速,全市上下聚拳发力,实现新突破。
从史料资料来看,烟台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历史甚至可远追溯至7000年前的白石文化,在这里诞生了胶东文明和历史,放眼全国地级城市,恐怕均望尘莫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传承深厚的历史。“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实施总投资2798亿元的412个城建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776亿元。高标准开展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完成120个老旧小区项目改造,惠及7.7万户居民,创建10个美好社区试点。”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从烟台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年初设定的目标进展迅速,超过预期。
半年间,围绕城市更新“12335”发展格局,烟台聚力“突破芝罘”,启动小璜山、环海路、烟台啤酒厂等12个老旧片区更新,挖掘工业遗址文化内涵,烟台山至所城里文化片区一体化提升改造正在加速。值得肯定的是,“突破芝罘”以来,芝罘区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
半年间,滨海黄金旅游带精心打造,滨海中路景观正有序更新,海上世界基础设施和烟台港指挥调度中心、财金大厦等项目已启动,崆峒胜境完成规划,一系列文旅IP将构建着一座的精神文化。
在精细化城市建设方面,沿海、沿河两带提升工作也有新进展。在做好滨海旅游带、夹河生态景观带建设方面,烟台坚持高标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半年间,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市政道路养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技术导则,推动城市管理标准化。81条背街小巷环境部分得以治理,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城市大脑”有序推进,将构建城市信息模型等数据平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高标准农田12.3万亩,粮食产量保持在180万吨左右,工作也大多过半。截止年度,烟台实施“1+6”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将完成27万亩老龄苹果园改造,推广优质高效品种,做强烟台苹果千亿级产业集群,做优白羽肉鸡、海参、花生和食用油等6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集约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创建3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截至目前,烟台累计实施234个全域治水工程,全面启动老岚水库建设。蓬莱、长岛完成行政区划调整,2021年省级黄渤海新区获批设立,该年度总产值达2000亿元的烟台开发区再次迎来二次腾飞重要机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8%。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县乡村全覆盖。
推动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强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6条重点产业链全部建立链长制,实施链长、链办、链主“三链”联动,形成共抓产业链、贯通上下游的发展格局。
总投资1493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2023年6月底完成中交工作正在提速,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再造一个新龙口”。
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500万千瓦海上风电、千万吨级LNG接卸基地相继建设,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东方航天港、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百万辆整车基地蓬勃崛起,大步迈向先进制造业强市。
“共建沿黄现代产业合作带,联合打造烟台—大连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烟台—大连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实施令人期待。
2021年黄渤海新区的设立将为烟台开发区“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向空间要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关键。上半年,黄渤海新区7项主要指标中有4项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全市首位。未来,大力推动八角湾新城、空天海国家战略装备智造城等重大板块快速起势,确保在省级新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未来之变:2023年GDP过万亿
以时间节点为坐标,方可环环相扣、节节取胜,击鼓催征稳驭舟;以历史方位谋伟业,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不畏浮云遮望眼。
半年来,烟台充分借助中日韩合作、RCEP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优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自贸区、综保区、中韩产业园等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在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建设方面,再进一程。
从已公布数据的8个城市来看,烟台市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在中上游,其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均居第一,GDP总量反超去年排在前面的常州市,增幅高于排在后面的唐山市0.8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个势头,下半年持续发力,烟台确定的2023年GDP过万亿将轻松实现。
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胶东模式”,到上市公司群星闪耀的改制实践;从集资办大学的首创之举,到住房制度改革的探索之旅;从万华、南山、通用东岳、中集来福士等领军企业高歌猛进,到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引领全市经济脱胎换骨……多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善开风气之先,用大写的“创新”,一次次回应着时代的呼唤。
开放是烟台最大优势,未来如何充分发挥好改革前沿、国家战略,关乎烟台未来。
未来五年,烟台将把握好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充分发挥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前沿优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中日韩合作、RCEP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优势,要提升自贸区、综保区、中韩产业园等开放平台能级,高标准建设黄渤海新区,推进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经济圈中担当重任,携手共建沿黄现代产业合作带,联合打造烟台—大连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
正是凭借一以贯之的思想解放,烟台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列,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始终勇立潮头,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分量的经济大市、经济强市。可以说,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烟台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思想之变,城市之变,让有解思维成为引领烟台发展的内生动力。大海给了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基因,更赋予了这座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拥抱世界的机遇,黄渤海之滨正崛起崭新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