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信息】烟台市蓬莱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学研究活动及成果(数学)

日期:2022-08-31     

字号:

时间:2022年8月31日

地点:第二实验小学录播室

参加人员:五年级数学教师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活动主题:《用数对确定位置》课例研讨

活动过程:

一、课前思考: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价值在哪儿?仅仅是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还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回想之前的用主题图教学,学生对于用数对表示位置学得特别轻松,但教后发现学生的思维空间很狭窄,那么怎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呢?

二、吴倩的说课及反思:

课前,看似普通的问题,其实有其价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此可以引出具体的蕴含数学本质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课堂中,出示线外的一点,“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它的位置?”怎样准确表示它的位置?让学生从一维空间过渡到二维空间,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参差不齐,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学生在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原先对“位置表示”的理解,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再创造是本节课着重体现,也是本节课值得探究的部分,通过群体智慧的共同努力,在这个既艰难曲折又生动有趣的互动过程中,有质疑有尊重,成功实现“再创造”。

以文字方阵图贯穿整个练习题,通过不同形式的找字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中出示不同的数对,让学生感受同列同行上数对的特点。小数对大作用,感受数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茫茫大海航行的轮船”如何确定位置?作为课内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去了解更多数对的知识。

课堂末尾的小结,实是画龙点睛之笔。不仅引领学生回顾了本课的学习过程,帮学生积累了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有没有这样的点需要3个数来确定位置呢?这样的点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一问题将会激发更多的同学参与探究。

三、活动总结:

这节课,打破传统的设计,借助学生已有的数轴的知识经验,引领孩子们经历了直角坐标系的形成过程,深刻体验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原点位置确定的合理性以及数对中两个数字的先后顺序等,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认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在于问题,老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孩子产生问题,从而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课上,从让学生看到课题提出问题到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线上的点、线外的一点,产生认知需求:如何才能正确、简明地描述位置呢?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这个点的位置,引领学生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过渡。学生在小组交流,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原先对“位置表示”的理解,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把学生不同想法罗列出来,对生成的资源整合、排序,组织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用数对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队列场景,不仅加深了对列和行的理解,而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在整个练习环节,以文字方阵贯穿始终,不同形式的找字游戏,让学生对数对的知识能够巩固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问题中质疑、思索、创新,在问题中解决。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一个个具有思维空间的核心问题的引领不仅成功的学会了知识,而且学生的问题意识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四、活动效果:

整节课的设计让老师们大开眼界,打开了老师们的思路,提升了学生们的思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探索与实践,希望在课堂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能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五、活动照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