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畅通、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指示精神,根据《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建设烟台市现代水网,科学推进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市水利局组织编制了《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现公开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2年8月30日至2022年9月29日,期间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将意见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传真:0535-6246365;电子邮箱:sljghjsk@yt.shandong.cn。
附件:1.起草说明
2.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版
烟台市水利局
2022年8月30日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为科学谋划推进现代水网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安全,按照国家和省市工作部署,我局组织编制了《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称《规划》),并先后征求各区市、市直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在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建议,与《山东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进行了全面衔接。8月29日,邀请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南京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国内高水平专家进行了技术审查。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根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资源禀赋条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以保障中心城区供水安全为重点,以智慧化为动能,以水资源配置为抓手,以水网络建设为支撑,市县自保、适度超前,河库相连、骨干支撑,河河拦蓄、供需优配,构建“两干五库七脉支撑、三区五源五水统筹”的现代水网。
(二)规划目标。到2025年,新增本地水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水资源调配能力1.20亿立方米,河道综合治理1150公里,农村规模化供水服务人口比例达到85%。水资源调蓄和配置能力显著提升,洪涝灾害和超标准洪水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初步建成现代水网新格局。到2035年,新增本地水供水能力3亿立方米、水资源调配能力2.0亿立方米,河道综合治理860公里,农村规模化供水服务人口比例达到90%。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体系更加完善,持续严重干旱、特大洪水及重大突发水安全事件有效应对,骨干河道生态廊道体系全面建成,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烟台现代水网。
三、发展任务
一是五源统筹,构建高水平供水保障体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按照“积极开发地表水,保护利用地下水,加快使用再生水,有效配置海淡水,综合调配外调水”原则,开展水源工程及连通工程建设,增加供水及调配能力。坚持“优水优用、水尽其用”,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海淡水、外调水”五种水源配置,优化“中心城区、西区、南区”三区供水格局,实现“民生、产业、应急”三项重点保障。
二是蓄泄兼顾,构建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聚焦防汛薄弱环节,以实施防洪控制性工程为重点,统筹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和堤防达标建设,强化洪水预警、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全面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
三是系统治理,构建高品质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重点河流为骨架构建绿色廊道,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保障水生态动力,以全流域为肌理延展水生态自然本底,持续推进水生态空间管控、水环境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四是数字赋能,构建高效能智慧管理体系。根据“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发展要求,加强水利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朵水利云,搭建一个数字平台,构建“6+N”应用系统,打造全市水利一张图,提升现代化水管理水平。
五是水润港城,构建高层次水文化产业体系。依托“山、河、海、湖、城、岛”等资源禀赋条件,以建设水文化景观新载体、打造水旅融合新路径、构建水农融合新业态、创建水经济循环新模式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共建共治将水景观魅力转化为水经济动力,构建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高层级产业体系。
四、规划重点工程
规划至2035年,实施供水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智慧管理、水文化景观等五大类、504项工程,总投资1291亿元(水利投资918亿元,其他行业373亿元)。其中,供水保障工程102项,总投资898亿元;防洪减灾工程195项,总投资176亿元;水生态环境工程75项,总投资122亿元;智慧管理工程16项,总投资18亿元;水文化景观工程116项,总投资77亿元。
2022年8月30日-2022年9月29日,烟台市水利局按照相关规定在政府网站、部门网站发布《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期间未收到任何意见和建议。在此,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局的关注和支持。
2022年10月1日
烟台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