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地点:2022年8月24日
活动地点:文化路小学
参加人员:内分泌科副主任及文化路小学全体师生
教育内容:如何预防青少年肥胖问题?
一、为什么青少年肥胖问题越来越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青少年肥胖问题越来越普遍,不仅增加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生长发育不良、黑棘皮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且易出现自尊心受损、情绪障碍和社交能力下降等心理问题,更让人崩溃的是,青少年的肥胖状态大概率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1.内因占三成
(1)家族基因遗传:肥胖有着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肥胖父母所生的子女肥胖发生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的子女肥胖发生率为40%-50%,如果父母都不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仅为10%-14%。
(2)家庭生活方式遗传:相同的饮食生活环境也会让肥胖症在亲密的人之间相互“传染”。
2.外因占七成
(1)能量过剩:能量摄入过多,超过人体能量消耗,是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高热量的油炸食品和零食饮料,暴饮暴食,爱吃宵夜,较少摄入蔬菜、水果、谷物等高纤维食品,导致青少年体内脂肪过度堆积,形成单纯性肥胖。
(2)挑食偏食:青少年容易养成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即“六高一少”的饮食习惯,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高钠、高油、高食品添加剂,饮水少。这些“六高”食品往往色香味俱全,特别容易受到青少年的偏爱。正确足量饮水很关键,有不少青少年错把甜饮料当水喝,导致一系列慢性代谢性疾病。
(3)缺乏运动:现今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和五分之四的青少年没有进行足够的运动锻炼。缺乏运动不仅会引起青少年肥胖,还会导致其胃肠蠕动减慢,心肺功能下降,骨密度及肌肉含量降低,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
(4)缺乏睡眠:睡眠不足是引起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13-17岁青少年每天理想睡眠时间为8-10小时,目前影响孩子睡眠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别是课业压力、玩手机或电脑以及父母未能做好表率。
(5)心理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容易让孩子情绪焦虑,部分青少年为了缓解课业压力,会通过吃东西来减压。此外,青少年尚未形成稳定健全的人格,当遭遇周围人的嘲笑、排斥或不公平待遇时,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而美食往往是他们排解负面情绪的出口。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焦虑-安慰性进食-肥胖-焦虑的恶性循环。
二、如何预防青少年肥胖问题?
1. 知原理、强认知
肥胖青少年通常较其同龄人更加敏感,所面临的学校、家庭、社会压力较大,对行为、饮食等方面的干预缺乏信心。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青少年纠正身体意向偏差,让孩子从心底接纳自己,发掘减肥的内部动机,找到更好的情绪排解方法,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的发生,从而取得饮食、行为及情感障碍的全面改善。
2. 变习惯、会饮食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学习和运动量大,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高于成人。因此,不推荐青少年过度节食减肥,而是鼓励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一日三餐。青少年应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提高营养素养;吃好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尤其重视早餐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多样性(每天>12种,每周>25种),合理搭配,少油(每天25-30克)、少盐(每天<5克),每天摄入300毫升及以上的液体奶,足量饮水,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不喝含糖或含酒精的饮料,减少外出就餐。
3. 改静态、会运动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推荐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此外,每日屏幕时间(使用电脑、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以内,减少静态时间。
4. 称体重、会监测
定期进行身高体重监测很关键。体重不需要每天测量,每周测量一次即可。可以选择每周的同一天,在同一时间点,比如早晨起床排空大小便后,穿相同重量的衣物,进行测量和及时记录。根据指南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进行评估,必要时在专业医师及营养师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5. 药物与手术治疗
虽然饮食运动指导、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心理认知干预是青少年肥胖的主要治理手段,但肥胖干预的长期效果往往并未尽如人意,仍有一部分小胖墩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到减重目标。针对这部分人群,药物及手术治疗可能带来满意的减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