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活动

日期:2022-08-22     

字号: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学期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高效课堂建设,主题教学研究,书香校园建设为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教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开展好工作,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协调、稳步发展。

二、工作要点

(一)认真开展理论学习,了解教育发展形势,把与时俱进的观念融入教师的发展。

1、借课程改革的契机,认真梳理教材结构,学习新课程标准,参照新的目标体系,确立课堂实施策略,把握教学尺度,教学实施有据可依。

2、认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级培训,了解教育发展方向和教育导向,及时更新观念,转变策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

3、充分利用校际交流的有利时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提高教学品位,思索教改方向。

4、认真学习《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纲要》,规范教师行为,明确教师职责。

(二)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细化常规管理制度,以管理促质量。

1、加大教学常规管控力度。以《省范》为依据,制定学校《课堂教学“十不准”》, 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师规范性意识,指导教师规范教学。加强教学过程化管理力度,努力完善常规过程性检查、指导以及评价、反馈工作,对教师整体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评价。

加大公开课、随堂课的听评力度,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规范、记录,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校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上课、听课、参加教研活动,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总数不少于30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2、加大课程实施推进力度。开展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整合和研究,强化意识,健全制度,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鼓励教师开发特色课程和学生社团指导工作。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因材施教的教学体系。积极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继续开展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3、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作业改革,以实践促实效。通过教研活动、课堂达标活动、青年教师年终赛课等多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年轻教师,树立学科骨干;细化、落实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加强教师备课、作业设计与批改、读书与感悟、学生综合实践等的常规检查和随机检查,并做好及时反馈和沟通,以保障问题妥善适时的解决。

4、加强备课管理,强调教师的课前准备。

继续改革电子备课模式,加强同级部、同任课教师的交流与协商。以减少数量,注重质量为目标,改革原有备课模式,由各科教研组长具体组织实施。电子备课每周整理传送一次,教研组长按进度记录教师备课完成情况。工作不满四年教师实行手写备课。

5、认真开展好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倡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能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班级设立图书角,制定读书计划,做好读书借阅管理工作,营造书香校园。

6、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信息档案,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使学校的各项管理更规范,更细致。

7、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关注学习习惯的长期性和时效性,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8、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合理安排课程,每天保证学生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

9、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各种配备齐全的功能室,上好音乐课、美术课、实验课和信息技术课,做好各兴趣小组的创建和训练,并做好相关档案的记录和整理。

10、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指导。科学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互动安排,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各教研组要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纳入计划中,有效指导学科教师针对各年级的学生开展好课外指导活动。

11、坚持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12、为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全校教师实行一岗双责,将安全放在学校的首要工作,教师在认真施教的同时做好学生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

(三)深化课改实验,加强教学研究,开发利用好校本资源,加强教师教研能力的指导和培训,以教研促发展。

1、加大对教研活动开展得管理力度,以政策保障实施。教学研究做到时间固定、内容确定,有准备、有生成、有效果,通过教学研究真正解决课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2、更新工作思路,提升教研品质。因地制宜,活化教研方式,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教研活动。

3、做好专题研究,确保教研从小处着手,真正解决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每个教研组认真确定教研课题,认真组织好大、小课题的研究。

4、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着力研究不同层次学生施教策略,以多种活动的开展,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学期继续加强差异课题的研究,并做好结题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总结。

5、提升骨干教师的能力,努力打造名师团队。鼓励不同年龄层的教师大胆探索,主动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积极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一师一优课”的评选,珍惜每一次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借助学校的平台,提升我校教师的教研合力,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多措并举,努力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

1、重视加强学科基本能力培养。重点关注语文的经典诵读,数学的口算,英语的口语、朗读、各学科书写等能力。加强学科整合,以点带面推进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实践。

2、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研究。一到五年级每周开设写字课,一二年级为硬笔书法,三四五年级为软笔书法。加强学生的写字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加强对学生写字教学研讨,通过写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升学生基本的写字技能。

3、加强综合实践教育,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本学期学校分级部开设多个校本课程,加强校内外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健全综合实践活动校级管理模式,完善校级管理档案,强化管理职责,搞好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提升综合实践教师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意识和能力。

(五)合理发掘和运用学校资源,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 

1、加强教师的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保障绝大多数教师均能跟上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尽可能延长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  

2、由信息技术教师牵头,组织对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意识,能熟练操作班班通电子设备、录播教室的应用与管理,组织好教师参加教师远程教育培训。

3、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工作,全面铺开智慧校园的管理和使用,积极运作校园网站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利用门户网站,扩大教师的影响力和学校的知名度。

(六)改革评价机制,加强过程化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评价所起的导向性、激励性、公正性,保障学校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为提高教师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我们将继续加大过程化管理力度,以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为目标,奖惩分明,突出骨干教师的核心力量,以评价为杠杆,激励全校师生不断进步,为创建规范化学校而不断努力。


三、本学期教学工作配档


周次

日期

内容

完成情况

1

8.27——9.2

1.学校教学质量分析。

2.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

3.教师读书交流会

4.学生托管工作的实施推进

完成

2

9.5——9.9

1.制定新教师培训计划

2.各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

3.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仪式

完成

3

9.12——9.16

1.智慧校园使用培训

2.数字化校园推进和评选

3.不满三年教师听评课

完成

4

9.19——9.23

1.各组校级公开课推进

2.新进教师“亮相”课

完成

5

9.26——9.30

1.召开家长会

2.趣味运动会

3.新进教师业务培训

完成

6

国庆假期

1.教师基本功训练

2.青年教师钢笔字比赛

完成

7

10.8—10.14

1.艺体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2.教师微课作品比赛

3.创客优质课评选

4.青年教师朗诵比赛

完成

8

10.17—10.21

1.校园合唱比赛

2. 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

完成

9

10.24—10.28

1.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2.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完成

10

10.31——11.4

1.期中教学常规检查

2.各教研组检查情况汇总

完成

11

11.7—11.11

1.各级部阶段性检测

2.各教研组教学质量分析

完成

12

11.14—11.18

1.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

2.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分析

完成

13

11.21—11.25

1.各学科学生能力测试

2.教师粉笔字比赛

完成

14

11.28—12.2

1.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2.完善教师个人档案

完成

15

12.5—12.9

1.教师读书随笔交流会

2. 中青年教师课件制作比赛

完成

16

12.12—12.16

1.学科优秀课例评选

2.各组优秀骨干教师经验交流


17

12.19—12.23

1.校级优秀案例评选

2.各班级优秀综合实践成果展


18

12.26—12.30

1.冬季越野赛

2.庆“元旦”美术作品展

3. 庆“元旦”艺术展示活动


19

1.2——1.6

1. 各组教研工作总结

2.期末教育质量分析

3.学期末表彰大会





古现中心小学

2022年8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