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部教学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上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研机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工作评价,推动小学段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课堂教学
(一)深化课堂研究。深入理解效率课堂的内涵。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激情,体现生命关怀,唤醒生命活力,创造生命价值。课堂的价值追求是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自我创造的主阵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坚持“五三理念”:从“明标自学、扣标合作、达标反馈”课堂的三大环节设计课堂,从“生命、生态、生活”课堂三大内涵去理解课堂,从“情感场、生活场、互动场”课堂三大场域去打造课堂,从“生长课程实施、内生力培养、生态环境创设”课堂三大维度去评价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社会、学科和自主”课堂三大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坚持实施“五三策略”,做到课前三问、课中三让、课后三悟、听课三观、评课三议。
(二)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突出变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建立“学科大观念”。结合效率课堂教学研究,积极落实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以问题为引领开展教学活动,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开展“新课标新课堂”同课异构教学观摩,评选新课标教学优质课,结果记入年度考核。
(三)进行学科教学路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落实课堂教学的模式,还要尊重学科认知规律,研究和实践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路径。数学学科应采用“认知建构式”教学,路径为:提出问题→过程探究→建构模型→实际应用;科学学科应采用“科学探究式”教学,路径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文科一般采用“赏析思辨式”教学,路径为:整体感知→文本赏析→思考辩论→归纳提升。下半年举行学科课堂教学大比武。
二、学科特色建设
(一)语文学科:以单元主题阅读为主线,开展“整合拓展阅读教学”研究,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经验,提高阅读质量;利用周记、假期生活写实和班本作文等方法,强化生活积累。深入推进硬笔书法教学工作,借助生字同步教学微视频和《生字同步教学》教材加强书写指导。积极开展教师硬笔书法“达标升级”活动和学生“争星晋级”活动。“六一”期间举行全校师生硬笔书法大赛。重视国学经典诵读和古诗词积累,建立“课前三分钟国学诵读”模式,读书节期间组织全校第三届诗词大赛。
(二)数学学科:通过数学史的渗透,让学生体会数学严密的逻辑之美;通过数学家的生平和数学名题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运用和开发七巧板、魔方、数独等数学游戏和数学阅读等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计算和空间想象能力等。
(三)英语学科:推行主题拓展阅读,充分利用校本阅读资源,拓展主题契合、语言匹配、文化认知统一的阅读资源。小学部继续开发好英语儿歌、英语情景剧和英语配音社团,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阅读和表达能力。
(四)道德与法治: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聚焦学生成长历程,按照“我”和自身、自然、社会、家庭、他人、国家和社会文明的逻辑关系,以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呈现主题,体现不同学段进阶式、形成连续性教学目标。施跨学科主题活动,采取体验式、实践式和参与式教学法,轻松地将学生带入设置好的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将德育知识有效转化,更好地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中高年级开展道德法庭活动。
(五)科学学科:成立科学教研联盟共同体,采取线上教研与线下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实现课标学习、教学资源、答疑解惑、优秀课例的共享;继续落实“让科学回归实验室”的教学思想,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研究,力争科学课实验室上课率达40%,组建创客和创意设计校级社团,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创客竞赛;探索“科技馆里的科学课”,让科技馆成为学生进行科学体验的阵地。
(六)劳动教育:构建和践行创生劳动“三亲”课程体系,各年级落实每周1节的劳动课。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空间,推进卫生清洁、收纳整理、营养烹饪、家用器具的使用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10个劳动任务群的深度实施,加强劳动教育成果的总结推广。5月份召开全校劳动教育节,进行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和劳动小模范评选。
三、一体化教学常规管理
深化备课、上课、听评课、作业设计与批改、学生辅导、单元检测等过程性教学常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通过教研组协同、学科骨干引领、常规观摩展示、考核评价等举措,全面提升常规管理质量。
(一)备课管理。实施“创生课堂学习单”的备课制度。教研组要集中精力做好“创生课堂学习单”的编制,围绕大单元和任务群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做到课程内容结构化。在主问题的确定和跨学科教学实践等方面要进行攻关,体现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教师个人要基于课堂学习单实施“批注式”备课,重点对教学预设、学法指导、知识链接等进行批注,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每学期分别组织一次教研组集备观摩、优秀创生课堂学习单评选和教师批注式备课展评活动。
(二)作业管理。加强作业质量和数量的双层管理。在作业质量上,要严格落实作业布置有效性、一致化、层次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探索跨学科、项目化和实践性作业设计,每学期举办一次作业设计展评活动;在作业数量上,要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60分钟。进一步落实作业督查和公示制度,杜绝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评改作业。作业要全批全改,对作业超量或作业只布置不批改现象,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三)教学辅导管理。实施尖子生、边缘生和后进生的层次性分类辅导,落实“三清”辅导的标准要求。尖子生辅导以学科能力综合提升为目标,边缘生辅导以查漏补缺为导向,后进生辅导以学会基础为目的。创新辅导评价形式,以升级成绩为基础,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变化来量化考核教师的课后辅导业绩.
(四)教学评价管理。加强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研究,通过对省内外、市内外五年优质试题的研究,把握学科命题要求;要紧扣新课标学业质量的要求,研究编制高质量的单元检测题。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双减”考试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小学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要严格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宏观搞捆绑,微观比个体”教学质量评价原则,采取年级学科教研团队校际间、班级育人团队班级间和教研组内同学科教师间的“三类”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科主任、教导处和分管校长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
(五)教研组管理。继续探索教研组共同体建设。落实“论坛式”教研、“程序式”集备、“标准化”听评课。“捆绑式”质量评价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优秀教研组及优秀教研组长评价办法,加强对教研组工作过程性评价,形成教研组工作团队捆绑机制,促进教研组学科教学共同体建设。年内评选优秀教研组及优秀教研组长.
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学基本功培训。进一步细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管理和考核工作,落实常态化管理制度,引导教师把基本功训练变为日常习惯和行动自觉。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两笔一话一技术”(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能大赛和全员课堂教学基本功大比武,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工程2.0达标验收,并将比赛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
(二)青年(新)教师培养。继续采用“级部主任抓师德、学科主任抓业务、教研组长抓常规、结对师傅抓课堂”的“四对一”培养模式,指导青年(新)教师迅速适应我校的教学要求。上半年进行青年教师学科知识达标测试活动;下半年组织开展“自我备课、师傅指导、二次修改、集体听课、会诊评课、磨后重上”的“六步螺旋式磨课”活动;严格组织见面课、展示课、达标课观摩评价活动,促进青年(新)教师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学年末评选“双语十佳教坛新秀”。
(三)成立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室。学科主任任组长,烟台市优质课获得者及个别积极向上的莱州市优质课获得者为组员,从学科理论、课堂实践以及试题命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有双语特色的学科教学精英队伍,打造学科教学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