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7月7日
参加人员:鲍海起 杨吉平 孙广平 战立国 李峰
尹建波 杜涛 姜卫国 满丽艳 李云涛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实践
中心发言人:鲍海起
一、活动讨论
1.课堂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2.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只是为课堂而课堂,课堂改革不仅进展缓慢,不能取得大的突破,还可能导致课堂改革的半途夭折。
3.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对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所有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
二、活动总结
1.开展“论坛式”教研。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作用,我们要求主讲人从理论到实践、从规律到经验、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以论坛形式与教研组成员进行对话,改变了传统教研中没有主题、七嘴八舌、效率低下的弊端,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实现了教研层次的提升。
2.实施“程序化”集备。学校对集体备课的内容、流程进行了严格规范。避免了以往形式化、拉家常式、浅层次的集备缺陷,实现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高度统一。
3.推行“批注式”个性化备课。教师在教研组统一确立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个性化的批注。改变了以往复制式、机械性、剧本化没有教学思考的备课形式。“批注式”备课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增加了老师们对教学的思考。
4.采用“超链接式”课件。将教学需要的情境、方法、解释、变式、规律等内容超链接到导学案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打开链接,避免了“课堂跟着预设跑、教学围着课件转”,使课堂真正具有了灵动性和随机性。
5.落实“能力化”课堂。将课堂的目标定位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将课堂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以“自主、学科和社会”三大能力培养为抓手,努力让课堂成为师生创造的主阵地。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课堂研究的“五三”策略:课前三问、课堂三让、课后三悟、听课三观、评课三议。
6.实行“标准化”评课。根据课堂教学研究的需要,围绕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设置课堂教学观察点,在评课时紧扣课堂观察点进行评课。改变了以往碎片式、片面化评课弊端,增强了评课的指向性和研究性。
三、活动成果
经过教研活动,六校共同体达成共识,就继续探索学科教学与智慧课堂的深度融合,重点在分层教学、个性化精准教学和智慧化课堂评价方面进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