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区通过优势互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使乡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文化、生态与旅游的互促共赢,绘就出“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农旅融合发展
打造乡村旅游亮点
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旅游新地标。我区依托“围子山、辛安河及尚书文化”等特色地域优势,重点打造“乡约解甲庄山水桃花源”和“尚书古韵解甲新颜”两条美丽乡村旅游路线,推动“生态农业+休闲康养”融合发展,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新地标。
农旅融合,打造乡村发展新引擎。依托围子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辛安河湿地公园自然风光,扶持建设“兴丰果蔬合作社”“云谷农场”等精致农园建设,开展采摘、体验式乡村旅游,今年建成的“溪谷乐园”田园综合体,现已辐射带动周边主题民宿、汽车营地项目发展,单项目日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
康养结合,打造特色宜居新品牌。依托绿水青山和近郊区位优势,我区引入东解花鸟市场、一体化康养医疗中心等项目,开发康养休闲旅游路线。结合农园种植采摘、农村特色文化及农家风情生活,推广“分时度假”“旅居养老”等项目,将农业休闲旅游和生态养老相结合,为外地游客提供集休闲、养老、度假、采摘于一体的中长期乡村度假服务。
文化赋能产业
激活乡村特色经济
文旅结合,挖掘辖区资源建“特色基地”。我区充分挖掘“清代李永绍尚书府”文化资源,建设廉政教育基地;依托姜氏书画艺术馆开展名家书画展览,定期开展书画讲坛、艺术研讨会,打造国画研学基地;利用废弃水泥厂房、钢铁厂区,设计打造集聚文创研究、艺术展演、社群经济、时尚消费、特色旅游等内容的“工业时代”创意基地。
寓教于乐,依托农村特色建研学基地。我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社会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开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研学课程,以解甲庄街道工委党校主教学点为基础,党支部联合农户做好食宿保障,共同做好培训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已建成现场教学点6处,建立“三同联系户”440余家,可同时容纳1100余名学员入住研学。
创意引路,招引人才建文创基地。我区成立人才联盟,招引青年画家、退役军人、直播网红等一大批行业人才返乡创业,引导更多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建功立业。目前,已落地古生陶社、姜氏美术馆、李凌非遗剪纸等文创特色项目,为乡村旅游赋予多样化、多层次内涵。
机制保障长效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理顺机制,一把笤帚扫到底。我区建立标准完善、上下对应、一体管理的城乡环卫作业体系,在解甲庄街道建成数字化环卫监控平台,对辖区环卫项目进行一体化发包,明确环境卫生保洁考核量化标准,确保人员、设施真正发挥作用,努力开创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奖优罚劣,激发村居整治动力。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根据村庄大小、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以及整治效果等因素,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奖励,调动各村工作积极性。同时引导已完成柴火堆、沙土堆、杂物垃圾堆清理的村全面实施街道平整、绿化美化等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促进各村环境面貌全面提升。
全民动员,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并通过美德超市积分兑换、乡村美学大赛表彰奖励的方式,引导更多村民主动参与村内环境卫生整治。
党建引领治理
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一网统筹,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标准。我区建立街道领导干部包片、机关干部包村责任制。在此基础上,以党小组、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微网格,村“两委”成员分包微网格,党员分包联系户的常态化联系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精细化工作格局和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工作网络。
党建联建,凝聚乡村振兴发展合力。我区成立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及村居党组织构成的党建共同体,在村内道路硬化、民生建设、疫情防控等方面联建,持续推动要素资源向农村倾斜,汇聚村企“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经济共荣、发展共进”的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