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烟台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发展烟台新材料产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把培育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强市战略主抓手,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和产业化突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集聚化发展态势初步形成。新材料、高端化工等2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入选全省新材料产业领军企业数量连续三次居全省第一,开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一、打造产业政策体系
科学谋划产业规划布局,明确政策落地路径,出台了《烟台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关于实施“8515工程”培强做大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烟台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制定了《关于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的意见(试行)》《关于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烟台市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等实施细则,对新材料产业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引领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二、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建设4.0版科创园区,规划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科创园、磁山国际科研走廊,打造新材料科创产业园。瞄准科技前沿,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加速基地+科研创新总部+产业基金”五位一体功能,打造上下游交织互赢的产业矩阵。依托万华、泰和骨干企业,建设40余个省级以上企业平台,建成国内唯一的聚氨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铝合金压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有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率。
三、打造校(院)企创新联合体
实施“平台+联盟”战略,搭起“政府引导、院校参与、企业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百余家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建设烟台中科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先进材料联合创新研发中心、美瑞青科生态化工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政府参与设立、百余家企业和院校共建28家创新联合体,打造省级新材料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科创资源互通共融。
四、推进产才融合发展
实施重点产业人才集聚行动,建设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绘制“材料产业、专业人才需求地图”,切实把人才的“引育管用”同企业增产增值融合起来。以哈工程研究(生)院启用为契机,稳步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资源,建设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新模式。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发挥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集聚业内顶尖人才、关键技术特殊人才、相关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策划举办各类高层次节、展、赛、会,支持面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大赛、科技交流论坛等活动。
五、超前谋划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万华化学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项目及产业链延伸系列项目、山东裕龙炼化一体化项目、华润化学40万吨尼龙智能化产业升级项目、中节能万润环保材料建设项目等一批高端化工重点项目建设,通过特色化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并与我市其他支柱产业形成有效对接,打造从基础资源到面向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逐渐形成结构完善、产品丰富、新材料特色突出的产业结构。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不竭动力,为下一步更快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
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积极做好对上争取,2021年为4家企业争取中央首批次保险补偿资金4155万元、为8家企业争取省级首批次保险补偿资金1063万元。通过“科信贷”、“成果贷”进行风险补偿,目前已在市级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中下达2205.5万元科技信贷资金,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补贴及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补偿,推进科技信贷业务开展。其中4家企业“成果贷”风险补偿325.5万元,366家企业“成果贷”、“科信贷”信贷补贴1880万元。兑现制造业强市奖补政策,2021年共拨付万华化学等10家企业新材料技改项目补助资金2135.71万元。
七、下步工作
认真落实构建“1+233”工作体系的决策部署,立足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技术创新突破,做大做强企业,抓好产业集群培育。
(一)培育集群龙头企业。落实“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政策,依托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业延伸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新材料和高端化工企业集群。对“航母型”龙头企业,从拓宽融资、品牌建设、扩大规模、创新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扩能改造、项目开发、兼并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增强对配套企业的吸引力和带动力,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对成长型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向生产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条,打造领头优势。对具有技术基础的中小企业,鼓励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流程再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加大涉企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举办惠企政策解读会、开辟专栏等形式,协调有关涉企服务部门对支持民企发展的重要政策进行专题解读。利用全媒体的宣传,让更多企业对国家、省、市出台的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学足用好政策,营造良好尊商重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聚焦产业重点领域,紧贴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围绕产业聚才、打造平台揽才、自身挖潜育才,加快打造一支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聚焦关键核心领域人才需求,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市各类重点人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泰山系列人才工程、齐鲁系列人才工程等高端拔尖人才。实施新一轮“双百计划”和产业领军人才评选,对特殊人才“一事一议”,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优质高端人才。支持驻烟高校多引进人才,多出创新成果,推动高校与城市、企业各类创新资源融合发展。
(四)壮大延伸产业链条。着眼于强链、建链、补链、保链,积极推广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梳理重点产业链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围绕特定环节、特定工艺补齐断点、畅通堵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引进一批补链型、引领型、带动型的产业提升项目。实行“链主企业”主导领航机制,选择产业链中居优势地位的若干企业作为“链主”,建立“链主企业”信息库,支持“链主企业”组建产业链联盟,打造上下关联、横向耦合的优势产业链条。
深入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新一轮“四评级一评价”行动,确定关闭退出化工企业名单,为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引导既有化工企业进入化工园区,提高全市化工企业入园率。推动智慧化工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化工生产企业搬迁入园,为化工产业发展提供集聚高效、绿色发展的平台载体。
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