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更好更快推进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工信局深入谋划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借势国内首次海上发射机遇,全力推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谋划布局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卫星)产业生态,取得了初步进展。为更好更快推进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采取工作措施如下:
一、培育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发展
近年来,我市依托东方航天港,不断培育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发展,截至2021年底我市共有涉及航天领域企业20多家,航天(卫星)产业年产值约50亿元。其中既有航天科技513所、蓝天钛金、长征火箭等航天骨干企业,也有南山铝业、泰和新材、万隆真空、中集来福士等部分板块涉及航天领域的综合性企业。呈现出优质海上发射资源初步形成、卫星整星研制能力基本具备、航天配套能力逐步提升、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数据应用领域启动布局等五大特点。东方航天港火箭存储测试保障厂房已投入使用,发射指挥大厅已启动建设,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固体火箭总装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已完工投入使用,达产后可形成年产20枚固体火箭制造能力,实现我省火箭制造“零”的突破。航天513所除卫星动力系统之外,已具备卫星所有分系统研制能力,先后承担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卫星互联网等重大工程研制任务,已形成从前沿技术跟踪、论证,到原理样机研制、产品工程化,以及技术成果转化的完整科研生产体系。全省航天领域现有的两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均落在我市,分别是山东省微纳卫星技术创新中心和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其中依托航天513所建设的山东省微纳卫星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微纳卫星与脉冲星导航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专利授权154项,有15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数据应用领域,目前我市在建项目包括海阳的中科院空天院、卫星数据应用中心、东方慧眼星座等;开发区、高新区新引进的航天宏图、21世纪空间技术、北斗产业园等卫星应用企业和园区,标志着我市已经在国内卫星应用产业布局中抢占先机。
二、谋划布局全产业链
我市持续谋划布局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火箭总装基地与海上发射保障的配套支持,为后续高密度商业化发射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一期的建成投用,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能力和海上发射支持保障能力,这也意味着,东方航天港将开启密集发射的大幕,海上发射高频次、常态化的时代正在到来。4月30日,我国今年实施的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海上“一站式”发射,即总装、总测、出港、发射一体化,其中总装、总测、出港均在我市完成,有力打响了我市航天产业品牌。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争取海上发射常态化。我国航天发射计划审批流程是:每年初,航天部门、商业公司等单位综合卫星入轨要求、火箭发射能力、发射成本等因素,提出发射需求,军方汇总各航天部门、商业公司等年度发射需求,拟定年度航天发射计划,批准后下发执行。目前,军方高层对海上发射都给予肯定和支持,但具体执行中,机关还不能做到“应排尽排”,对航天部门、商业公司没有提出的海上发射需求引导力度不足。下步应以我市优厚的产业政策、逐渐成熟的产业集群等优势,吸引航天部门、商业公司选择海上发射模式,同时利用各种时机,推动军方在排定计划时将商业固体发射任务向烟台倾斜,推动常态化实施,做实“海上发射母港”的品牌,扩大业内影响力。
(二)争取科技集团对我市卫星、火箭产业支持。对卫星产业,一是推动科技集团五院赋予513所整星制造职能,依托513所投建整星智能总装产线,拓展我市整星制造能力;二是加快513所改制、卫星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建设审批进度,推动产业园尽快投产以及513所企业化运营,增加513所对我市航天产值贡献;三是推动科技集团五院和我市加强合作,探讨共同建设航天电子信息产业园,支持513所航天电子领域发展;四是争取将五院航天生物科技板块导入烟台,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联合,打造航天生物医药产业园。对火箭产业,推动科技集团一院授权山东火箭公司签订整箭商业发射服务合同,支持其独立开展固体火箭和军贸产品生产贮存等业务。
(三)加快推动项目建设。抓住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卫星数据应用中心和山东长征火箭二期等重点项目,加速推动航天产业链上各项目建设。争取国家、省级政策支持,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加快推动园区配套建设。依托已落地的企业和招商图谱,开展上下游项目走访,加大宣传力度,精准招商招引,吸引更多优质企业、科研项目、技术人才落地。
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