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市住建局积极贯彻中央、省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的部署要求,以20栋第一批省级传统民居试点为突破口,坚持高标准“量身”规划、高质量“专业”施工,推动传统民居重新焕发历史光彩、文化光彩,留住乡情乡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高质量规划,重塑“鱼鳞灰瓦”“青砖白墙”的胶东特色建筑风貌
科学合理的设计是重塑胶东特色传统民居的前提、基础和保障,设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传统民居建设的品质。为提高传统民居修建水平,展示胶东传统建筑文化特色,有关区市聘请建筑甲级资质的高水平设计单位及优秀设计大师,针对山区村石头房较多和平原村砖石房较多的建筑特点,对20栋民居的建筑细部、屋架形式等重点部位进行深入细致的勘察评估和测绘,明确建筑体量、高度、造型、色彩等控制性内容,并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邀请村民参与修缮方案制定,深挖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让修缮方案“原汁原味”,且每栋民居的设计方案均通过了市专家委员会评审,为下步修缮工作起到很好地指导作用。
二、精细化施工,采用“绣花”“织补”微工艺实现“修旧如旧”
民居美不美,建筑特色是关键,重点在建设。修缮水平的高低、施工工艺的好坏决定着传统民居的建设质量。一是精心筛选修缮单位。为确保“原原本本”还原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本着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原则,聘请烟台市“朝阳街”“所城里”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专业修缮单位和专家参与指导我市传统民居的修缮工作,做到“修旧如旧”,确保修缮效果。二是因地制宜实施改造。坚持“宜修则修、宜建则建”的原则,对民居损坏严重、墙体和承重结构存在明显安全风险的房屋提前测绘、拍照,保留建设细节,推倒翻建。对损坏较轻、保存较好的民居,通过采取“绣花”“织补”微改造工艺,对房顶承重木梁、木质门窗等进行细致打磨,还其“原形”,再统一实施“三防”(防火、防潮、防白蚁)工序;对房顶屋面实施防水工程,重新倒拢覆瓦;对室内室外墙体进行砌筑加固和粉饰,注重做好每一个细节。三是就地取材还原建筑风貌。对民居屋顶房瓦、墙体砖石、门窗等老旧材料,坚持就地取材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重复利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建筑文化特色。
三、常态化管控,确保传统民居修缮工作快速推进。
一是强化工作调度。为确保传统民居修缮如期完成,建立了日调度制度和工作调度群,要求有关区市每天报送民居修缮改造进度和影像资料,进度缓慢的及时督促提醒。同时,市级住建部门不定期进行实地督导,核查修缮进度,确保修缮工作按计划推进。二是加强资金管控。在传统民居明确施工设计方案之初,便同步确定了施工工序、施工工艺和施工预算,确保资金合理分配,统筹使用。同时,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规定、施工进度来拨付使用资金,确保资金严格管理、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