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一体化主题教研听评课活动总结
莱州市文昌小学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围绕“教学常规一体化”要求进行,从活动策划到组织,再到评课,教导处组织严谨,老师们执行有力。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感动,三个亮点、四点建议”对全员听评课活动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两个感动:
第一个感动,来自在于我们的教研组长们。全员听课活动开始的第一天,也正是我们复课后的第一天。教学工作紧张又忙乱,咱们的组长们,克服重重困难,一天听四节课,上两节课,但她们毫无怨言,有条不紊地做好了各项工作。这种在学校需要时,舍小我为大家的精神让人感动。
第二个感动,来自于我们的执教老师。从听课情况来看,每位老师都高度重视,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准备,每位老师的课堂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骨干教师程俊华、于荣华、蒋文杰、董晓春、韩艳丽、所立梅、李萌老师,对教材研究透彻,课堂内涵丰厚,从知识到学习方法,从学科思想到德育渗透都比较到位,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青年教师潘晓晴、王馨苑、姜晓华、王晶、王晓婷、林佳美、于裕妩、刘晓萍、周阳、毛继蕾、邱煜欣、周迪、赵聪老师,有了“以生为本”的意识,能够抓住重点进行有层次的教学设计,掌控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并给予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新入职的老师毛新强、王柯枫、赵蕾、姜雪青、高小迪、邓晓雯、林晓老师,教学环节比较完整,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效率有提高。尤其是高小迪、姜雪青、沙清娴、王靖宇、国萌老师主动多次跨年级听课,这种肯学习,善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文昌小学老师的身上,独有的拼搏进取、勤学善思、抱团成长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教学风气,我们看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更看到了希望。
二、三个亮点:
1.依标扣本,对话教材,让教学目标有效落实。
部分语文老师能研读课标,站在单元的角度,着眼整体对文本进行解读,能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关注要素的前后勾连。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或者重组”,有的教师能将一篇长长的课文进行大胆的取舍,精准选择教学片断,深入挖掘思想内涵;有的教师能将一篇短短的课文读出厚重的内涵,将主题相同的文章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在朗读感悟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部分数学老师能针对不同课型制定教学目标。新授课能注重知识线、方法线、情感线三线并行,深入挖掘知识点,进行有逻辑层次的梳理;试卷讲评课,注重渗透分类,在比较中归纳同一类解题方法,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练习课能设置层次递进的对比练习题,始终围绕对比的方法,用对比的眼光进行分析,梳理练习课中抓住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型齐全,巧设活动,让“学知识到提能力”真实落地。
以前的听评课,老师们多数选择的都是习读课或者新授课,这次活动语文五课型、数学四课型全部齐全,这也充分证明,老师们对各个课型由以前的模糊不清,到现在的敢于挑战,我们也坚信,随着后面听评课的进行,老师们一定会对每个课型得心应手。
教师们能依据教学点目标,注重为孩子创设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问题,设置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分步实施,强化迁移,或朗读、或复述、或演说、或练笔,或动手操作,或观察比较或推理想象,让学生学的透彻,点拨细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探究中来,并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和总结,注重了学生的评价,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习能力。数学课堂上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在总结时,梳理本节学习历程,构建知识框架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本节知识与学习方法有系统的整体认知。
3.“一体化”设计,合作式学习,让“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多数老师能根据学校要求,深入钻研教材,严格落实“教学常规一体化”的要求,认真备课。课堂上,从课前的预习检查,到课中的达标检测,再到课后作业的拓展,都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能关注到课时间的有效衔接,也能关注到课堂环节间的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们能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充分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让学生质疑问难,进行生生互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三、四点建议:
1.深入文本解读,让课堂教学内涵更加厚实
有的老师解读文本不够深入,抓不住重点,仍旧不由自主地落入了“按篇上课、逐句讲解”的窠臼,面面俱到的讲解,学生的收获只会是蜻蜓点水。
在新课改的今天,倡导“一课一得”。应在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本篇课例所承载的任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组织这一课的教与学,要注意点面结合、分辨主次内容、关联前后内容,加深阅读理解,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
例如: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后,确定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时要思考(两条线:知识方法线:教学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思维拓展;情感线:采用哪些方式配置,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信感,自豪感等);还要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练习作业设置是否对应目标达成(不对标的环节就要改或去掉) 再次思考当堂达标题目是否对应本节课知识目标。(要进行分层) 最后要进行整节课学习方法或者知识的整理梳理构建。
2.问题设计要有思维含量,大环节教学简约不应简单
有的老师教学过程环节太多,一个问题罗列一个问题,问题缺乏思维含量,面对学生的简短的回答或者评价,也不再追问,而是以教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
今后注意,要抓住核心问题进行设计,教师们可以借用课后练习,铺设思维主线,然后预设有效的追问,促进学生思维下潜;也可以选择学生提问,让学生的问题成为我们教学的宝贵资源,让问题成为撬动学生思维的支点。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整体的,系统的。
3.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老师始终不放心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预设进行授课,而有的时候,“我们给的”恰恰不是“学生想要的”。老师一直领着学生走,缺少孩子独立思考与尝试学习的时间,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时间长了,他们就成为了课堂上的“听客”和“看客”。
新课堂,要求教师能基于学情,顺学而导。教师要从提问者走向构建者和规划者,而不是发问者。“学生想学的”“学生不会的”,才是我们要教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我们坚决不讲;学生教学生能学生的,一定让学生来讲。如果都有难度,那就把时间都给他们,让他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和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有难度说明课文读的遍数少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控制教师活动时间,将时间还给学生。
4.努力修炼基本功,以自身魅力影响学生,指导学生
(1)朗读、讲述和书写。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讲述、规范漂亮的书写都会无形中给孩子以榜样示范,也会是激发孩子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这位老师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教师的基本功。咱们青年教师,只要以后出去讲课,这是敲门砖。
(2)丰富评价语言。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直重复学生的语言,面对课堂生成束手无策。现在,我们看到每位老师都自主听了很多课,这很好。今后,请老师们观课时,一定留意别人的问题是如何提出的?面对学生的回答,他们是如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进行总结的?环节与环节间他们是如何过渡的?这些语言都是需要我们学习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