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5年莱州市玉皇中学三年专项发展规划

日期:2022-10-11     

字号:

学校德育工作规划

(2022—2025)

莱州市玉皇中学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我校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树我校道德教育的区域特色,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中学道德教育工作,并使其工作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努力打造我校德育教育之品牌,规划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德育为首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总领,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继续以“好习惯伴我行”“智者为王让梦想飞”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同时要重视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尽可能地缩小落后面。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修养,师表风范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使之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使我校精神文明建设能更上一个台阶,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二、规划时间

2022.9——2025.9

三、领导小组:

组  长:李云生

副组长:张学强 于建军

组员:王恩丽、姜秉华、李彬、李贞贤、郑希涛、董雪玲、班主任

四、规划核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工作原则

为了保证目标的达成度,始终坚持三个原则进行德育工作,力求抓好落实,避免各项活动流于形式。

1.整体性原则。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学科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把道德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2.循序性原则。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分级部规划实施,实现循序展开、有机衔接、螺旋提升。

3.具实性原则。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做到切点小、重心低、内容实、形式活,增强我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实效性。

六、工作内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熟知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要求,并结合学习和生活实践加深理解,不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逐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灵魂与思想,使之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和行动的指南。

2.深入开展“中国梦·我们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以“中国梦”、“三爱”、“三节”为主要内容,通过征文、演讲、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自己的理想、日常行为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3.改善和加强时事教育,举办时事课堂展示活动,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不断成长。

4.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规划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网络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纪律、文化、政治自觉和自信,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2.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开展诵读、习练、赏析、表演、制作、讨论等活动,感受、领悟经典名家名作,让学生在文化积累、熏陶和滋养中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培植形成学校特色。

3.区域推进书法教育,把书法教育纳入我校学校课程范畴,编写我校书法教育教材。重视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对汉字书写的指导,提高学生汉字书写水平。开设好书法课,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文化和道德素养。组织书法名家、当地民间书法爱好者、有书法特长的家长等,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

(三)推进四德教育与实践

1.继续深入实施以孝诚爱仁为核心的四德教育活动。突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知恩感恩主题,开展感恩教育、我们的节日、传承优良家风等活动。突出忠于职守、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主题,开展诚信主题班会、诚信考试等活动。突出关爱他人、爱护环境、奉献社会主题,开展爱心帮扶、义工活动、志愿服务、亲情援助、节能环保等活动。突出修身立德、知书达理、励志健体主题,开展法制进校园、文明礼仪伴我行、经典诵读、才艺展示、拓展训练等活动。坚持边推进边总结提升,努力打造四德教育区域特色,开创以德兴校、以德兴教、以德知名,与建设厚德莱州相适应的厚德教育品牌。

2.开展道德宣誓活动。在每天课前、课间操或体育大课间等时间分班级、全校两个层面集中开展道德宣誓仪式,让学生在天长日久的反复宣讲中把道德要求逐步内化成自觉行动。

3.继续实施以关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心灵工程。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灵沟通、心灵塑造、心灵保护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活动实效。完善心理咨询室的设施配备,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器材。加强队伍建设,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专业培训,促进专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4.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

5.继续办好道德文化大讲堂,每月至少举办一次以道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或故事会,通过请专家讲、师生讲、家长讲等形式,通过讲经典、讲家乡、讲身边、讲自己的事例或故事等内容,丰富、传递和弘扬道德文化,发挥道德文化的引知导行、滋润激励作用。

(四)加强学科道德教育主阵地建设

1.加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优化思品学科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增强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切实提高思品学科教学效果。

2.落实课堂主阵地的地位。重视各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优化学科育人环节,引导各学科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

3.开展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定期评选思品学科优质课,组织各学科道德教育精品课例征集评选活动。

(五)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1.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加强校园景点、文化长廊、校史展室、道德展厅(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校刊校报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体现主流意识和时代特征、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校训、校旗、校徽和校歌征集活动,汇编成册。

2.规范升旗仪式、入团仪式,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开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劳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3.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自主组建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举办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及学科兴趣小组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和信心。

4.不断拓展校外实践教育活动资源,力争建立5处以上校外实践教育阵地。通过2~3年的努力,形成规模数量相当、总体布局合理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群,提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利用效益。

5.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参观访学、劳动体验、调查研究、远足游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教育活动。定期组织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评选活动。

(六)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1.校委会负责德育全面工作,牵头制定全校德育工作计划,考核学校各项德育工作。教导处负责学科德育工作,制订各学科德育标准和要求,落实学科德育。政教处、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负责学校各项德育常规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2.完善班主任的选拔、培训、管理、考核制度。每年对班主任、团队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做好“名班主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

3.完善班教导会制度,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教师参与、家委会代表参加的班级教导会,定期研讨解决班级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4.实施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把育人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全体教职工,不断完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机制,优化校内育人网络。

5.完善三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家长进课堂、家长义工、家长护导岗、家教知识宣传等活动。完善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工作机制。选聘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业界人士、志愿者、“五老”人员等担任校外辅导员。

(七)加强德育研究

1.加强道德教育常规教研。通过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示范教学、主题研讨等,整体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施水平。每年逐级评选一批优秀校本德育课程。定期评选以校、班为组织单位的主题德育活动课(德育优质课)。

2.加强德育规律研究,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要突出知行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

(八)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道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道德教育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并将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工作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学段特点和学校优势,创新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扎实推进道德教育工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