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发展规划解读

日期: 2022-01-04 14:14     

字号:

一、规划起草背景

2020年3月,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提出,规划设立省级新区,打造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支点。经过对标学习、课题研究、比选方案、专题论证,省政府决定在烟台、临沂、德州、菏泽开展省级新区试点。今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4市组建起草专班,在全面摸清新区底数、学习借鉴国家级新区及兄弟省份省级新区经验、加强与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基础上,加紧编制新区发展规划。按照成熟一个批复一个的原则,12月,《烟台黄渤海新区发展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省发展改革委文件印发。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注重把握“4个坚持”:

一是坚持示范引领,明确新区战略定位。烟台黄渤海新区战略定位为,打造面向东北亚高水平开放战略枢纽、海洋强省示范区、全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二是坚持放大优势,突出新区主导产业。烟台黄渤海新区发展规划紧扣新能源汽车制造、现代海洋、新光电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以“蓝色动能”和“高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新区发展活力。将改革创新理念贯穿始终,比如,体制机制方面,提出采取“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体制架构,赋予新区更加充分的改革自主权,人员实行聘任制,坚决打破铁饭碗;科技创新方面,提出搭建若干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素保障方面,提出创新土地供应政策、柔性引才机制等一系列举措。

四是坚持低碳发展,推动新区绿色转型。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遵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严控新上“两高”项目,对新区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排查,两个新区均无在建、拟建“两高”项目。

《烟台黄渤海新区发展规划》共分3大板块、10章。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前言和第1章。阐述新区发展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

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2章至第9章。聚焦打造面向东北亚高水平开放战略枢纽、海洋强省示范区、全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3大战略定位,提出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激发海洋蓝色动能、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等9方面重点任务;聚焦创新、科技、生态、改革等有效支撑,提出搭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建设绿色环保低碳新区、创新管理体制模式等17方面重点任务;聚焦起步区开局,提出构建“两翼齐飞”功能板块、实施五个一工程等重点任务。

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10章。提出提高政治站位、科学确定发展时序、建立督导考核机制3项保障措施。

三、设立烟台黄渤海新区的重要意义

国家把新区建设作为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1992年以来,陆续设立19个国家级新区。实践证明,新区在承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聚集要素资源、促进产城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省委、省政府高点站位,抢抓战略机遇,作出设立省级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设立烟台黄渤海新区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实践。烟台横跨黄渤海,纵连山海河,是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锚地,临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结合点,山水景色宜人,商贸物流发达。建设烟台新区、临沂新区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突破口,有利于探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路子,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位势。

设立烟台黄渤海新区是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与开发区等各类功能区相比,省级新区是承担重大发展改革任务的综合性平台,跳出行政区划,有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能够更好促进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为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提供重大载体支撑。

设立烟台黄渤海新区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举措。作为政策资源的富集地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复制推广国家级新区经验模式,整合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区、上合示范区及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各类支持政策和制度创新成果,赋予新区更大的先行先试权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形成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设立烟台黄渤海新区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在烟台设立新区,有利于破解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推动福山区、蓬莱区融合发展,打造面向东北亚高水平开放战略枢纽。

四、烟台黄渤海新区战略定位

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错位发展等因素,立足国际、国内和地域特色优势,烟台黄渤海新区确定3个战略定位。

一是面向东北亚高水平开放战略枢纽。发挥东北亚和黄河流域重要门户城市作用,放大中韩(烟台)产业园、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烟台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衔接,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对外开放枢纽。

二是海洋强省示范区。实施科教兴海战略,集聚全球高端海洋科教要素资源,做优做强做大“海”的文章。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现代港口功能,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维护黄渤海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强省示范区。

三是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持之以恒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源动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有效贯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全国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五、烟台黄渤海新区功能布局

统筹城市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生态布局,构建形成“一轴两带五单元”的总体布局。

一轴:G228城市中心功能聚集轴,沿G228构建由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组成的复合通道,沿线串联新区主要公共服务中心,打造新区功能提升的核心支撑空间。

两带:滨海旅游休闲发展带,依托新区海岸线,推动传统观光游向体验度假游转变;山体生态保护发展带,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更多更优生态产品。

五单元:以产业、人口特征为导向,兼顾生态间隔,按照服务规模20—40平方公里、服务半径5公里,构建五个产城融合单元,单元内布局若干产业基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生活区,实现“产业龙头+主导产业链+创新中心+产业资本+公共服务平台+邻里中心”六位一体。

六、烟台黄渤海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与战略定位相适应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新区GDP达到17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四新”经济占比达到40%以上,常住人口规模达到65万人左右,再造一个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体量。“双碳”完成阶段任务,开放战略枢纽地位基本确立,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海洋强省示范区影响力持续增强,成为东北亚区域性开放高地、数智新区、海洋新城。

七、烟台黄渤海新区主导产业

烟台黄渤海新区突出海洋作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强化陆海统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海洋强国提供山东动力,力争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同时,坚持数智赋能、创新驱动,培育壮大以汽车制造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和以新光电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动“制造+服务”融合发展,瞄准前沿领域谋划变革性产业,促进新区产业迭代升级、链条垂直协作,打造东北亚数智名城,力争到2025年,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700亿元。

八、烟台黄渤海新区起步区建设重点

烟台黄渤海新区起步区将围绕“一心两翼”的功能布局,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到2025年,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推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蓬莱区深度融合,打造烟台未来经济新中心。一是打造一批智能化园区。高标准建设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加快推进中国北方风电母港建设,高标准谋划蓬莱高铁新城。二是招引一批重点产业。组建新区专业招商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全区招商工作。三是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支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蓬莱区龙头企业在起步区布局产业链和关键配套项目。四是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发挥起步区内机场、港口、高铁集聚优势,打造区域客流、货流、资金流枢纽中心。五是设立一批引导基金。鼓励各类基金到新区设立发展基金,重点为新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九、烟台黄渤海新区海洋特色

烟台黄渤海新区与其他三个新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海洋特色。一是海洋区位优越,新区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联动发展的黄金要塞,与日韩隔海相望,是我省面向东北亚的桥头堡。二是海洋资源丰富,新区拥有烟台港西港区、蓬莱东港区、栾家口港3个万吨级深水港口,拥有3座深远海养殖网箱、1个省级海洋牧场,年出口海洋水产品超过100万吨。拥有蓬莱阁、八仙过海等一批5A级滨海旅游景区,年旅游接待量超过2000万人次。三是海洋产业集聚,新区内引进培育了巨涛重工、大金重工等一批海工装备龙头企业,安源水产、天源水产等一批现代渔业领军企业,东诚药业、荣昌生物等一批海洋生物医药核心企业,力争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