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6月7日
参加人员:程瑞萍、赵丽娟、侯小琳、王芳、张联芬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生物课堂中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究
中心发言人:程瑞萍
一、活动讨论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程瑞萍: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赵丽娟: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谋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斗惯和能力,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侯小琳: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开始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科学的权威性和局限性;同时,直接参与科学探究过程还可以让学生认同多种用于研究和解释世界的方法。
王芳:
设置问题要难易适中,让学生能够抓得住。
张联芬: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担当和能力。学生应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二、活动总结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三、活动成果
经过教研活动,老师们对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