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7月22日讯(记者 王向荣 许加薇 摄影 李刚 通讯员 孙婷)7月22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烟台市委关于构建“1+233”工作体系的决议》,提出的“12335”建设思路进行解读。烟台市围绕“一核突破,两带提升,三环支撑,三港协同,五城驱动”的“12335”建设思路,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奠定“活力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和世界级魅力港湾”建设的坚实基础。
一核突破:突破芝罘,引领全城
芝罘区是烟台市的城市之根、发展之本、开放之门,建成区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是烟台历史文脉发源地。
一核突破是全域和全方位突破。“12335”格局主要围绕芝罘区展开。其中,“两带”:在芝罘区交汇,覆盖芝罘东西两翼,由市级主导、芝罘区配合的海上世界和芝罘仙境项目是两带提升的重要节点;“三环”:主要线路均安排在芝罘区,是三环支撑主战场;“三港”:芝罘湾港区功能西移、高铁新区建设,关乎芝罘区南北城市形象和产业升级布局;“五城”:幸福新城东接芝罘湾,西接夹河生态廊道,向南延伸至只楚、黄务区片,形成了全域全方位突破的格局。
一核突破的目标是:将芝罘区建设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的核心城区。
在突破布局上,芝罘区未来3年的主攻方向是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方面,芝罘区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老旧小区,是城市更新主攻点。产业升级方面,依托城市更新,结合海上世界、芝罘仙境、夹河景观带、幸福新城等项目的建设机遇,聚力植入和打造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新兴产业,推动产城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形成“突破芝罘,引领全城”的格局。
全面突破芝罘区,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实施旧改攻坚行动,改造老旧片区,修缮老旧小区,完成已启动城郊居民区改造任务;实施园区“腾笼换鸟”攻坚行动,分类实施关停并转,腾退低效片区、盘活土地资源;实施产城融合攻坚行动,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文化旅游、都市产业,壮大楼宇、总部、社区经济等新业态,建设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实施功能品质提升攻坚行动,完善服务配套,保护文化遗产,精细管理城市,打造城市客厅。
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涛
两带提升:两带为轴、“幸福”为纽,缝合城市、连通山海
以滨海黄金旅游带和夹河生态景观带为主体,以规划为引领、以发展为内核,以保护为前提、以生态为底色,拉开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建设总框架。两带为轴、“幸福”为纽,缝合城市、连通山海,营造“北望仙境飘渺,回眸人间繁华”的城市意境,构建“拥湾携水,玉带连珠”的空间新格局。
滨海黄金旅游带:烟台依海而建,是带状城市成因。海岸地质景观优美丰富,湾、岛、山、岬、河一应俱全。突出“岛保护、岸治理、湾清洁、线靓丽”主题,锚定关键节点、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养马岛生态保护提升,持续推动蓬长一体化发展,打造海洋经济大市建设的样板工程。
夹河生态景观带:夹河是烟台的母亲河,上游接门楼水库和老岚水库两大水源地,位于市区10条主要河流的中心。依托内外夹河50余公里蜿蜒水脉,按照“统筹规划、分区实施、有序推进”的思路,全面落实水资源保障和水源地保护要求,将夹河由区域分界线建设成融合区域发展、丰富城市形态、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关键廊道。最终将内外夹河50余公里水脉建设成水清滩美岸绿、服务设施齐全、空间形态优美的城市新空间。
三环支撑:破解带状城市交通困境
通过地下轨道交通环线、地上快速路环线、空中山海步道环线建设,落实“三环筑基”战略,建立“上下分离、快慢分离”的三环立体交通系统。
地上快速路环线,规划建设71公里的“一环、两纵”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一环”指沈海高速—红旗路—塔山北路—山海路—荣乌高速围合形成的快速路环线,“两纵”指南北向的德润快速路和奇泉快速路。空中山海步道环线,按照“总体规划、示范先行、分期推进”思路,在中央山体步道及滨海亲海岸线步道总体设计基础上,以山体公园步道、城区慢行步道、滨海休闲步道为主要形式,打造以岱王山为起点,向北经开花石、东延至海韵广场,沿滨海岸线蜿蜒向南至黄海游乐城,再向西回绕岱王山,总长度约20公里的山海休闲步道环线示范段。地下轨道交通环线,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报批、工程勘察设计等工作,全面做好前期准备,适时启动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开发。
三港协同:构建便捷高效对外交通系统
以空港(蓬莱国际机场)、海港(蓬莱东港)、陆港(高铁烟台南站)三大枢纽建设为契机,构建便捷高效对外交通系统,深化“以港兴城”战略,配套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高、精、尖优势产业,打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区,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东北亚综合交通节点城市和“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
空港区域,对标国内外一流航空港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148.7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结合综合保税区东区西迁重点建设6.2平方公里核心区,聚力发展战略核心型航空、临空指向型科创、国际开放型服务三大产业。海港区域,加快港口总体规划调整,优化全市港口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加快蓬莱东港区综合性深水大港建设,承接芝罘湾港区客滚和集装箱业务功能转移。烟台港西港区完成原油码头二期、原油管道复线工程建设,承接芝罘湾港区大宗散货业务迁入。结合未来跨海通道建设,规划布局48平方公里综合性港铁物流集散区,整合港口资源,做强港口经济。陆港区域,启动建设南站枢纽站房和站前广场,以6平方公里起步区为核心建设现代化高铁中央商务区。
五城驱动:打造一核引领、组团崛起的中心城区发展格局
以芝罘幸福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牟平新城、福山夹河新城、蓬莱新城5个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的新城起步区建设为着力点,培育形成“市级统筹、各区联动,上下一体、蓝图共绘”的发展新格局。五城横跨中心城区,布局均衡,是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城市活力的主战场。
芝罘幸福新城,规划面积58.3平方公里,重点突破9平方公里起步区,培育发展商业商务、都市工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山水相依、产城融合”的生态智慧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重点布局中央商务区、科技创新区、会展文旅区“三大板块”,打造“创新之区、人才之城、会展之滨、活力之湾”。牟平新城,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重点突破9.5平方公里核心区,借助现有院校、药企技术研发和产业支撑优势,加快新药研发上市,建设生命科学创新引领区。福山夹河新城,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重点突破3平方公里起步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医养健康、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文旅之城、活力之城、生态之城;同时强化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孵化,与“智造芯城”新能源生产基地一体联动,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蓬莱新城,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重点突破10平方公里起步区,着力发展“四新”经济,承接绿色新材料产业转移,打造烟台西部城区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