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7月22日上午10:00举行“12335”建设思路解读新闻发布会,邀请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涛、烟台市规划编研中心副主任孙岩松,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新闻办主任 宫海涛: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7月17日,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烟台市委关于构建“1+233”工作体系的决议》,提出了“12335”建设思路。为深入解读“12335”建设思路的具体内容、重点项目和目标任务,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涛先生、烟台市规划编研中心副主任孙岩松先生,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下面,请黄涛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黄涛:
各位来宾、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近期,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印发了《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和实施意见》,围绕未来三年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任务,从战略、规划、结构、生态、环境、风貌、产业、职住、交通等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进行了总体谋划安排。《意见》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建理念,紧盯“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目标定位,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为重点、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目的,围绕“一核突破,两带提升,三环支撑,三港协同,五城驱动”的“12335”建设思路,补短板、强弱项,抓当前、谋长远,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奠定“活力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和世界级魅力港湾”建设的坚实基础。下面,我介绍一下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重点项目和目标任务。
一、一核突破:集中力量突破芝罘区
芝罘区是烟台市的城市之根、发展之本、开放之门,建成区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是烟台历史文脉发源地。突破芝罘区具有标志性意义,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因素,提升芝罘区的核心带动力。
一核突破是全域和全方位突破。“12335”格局主要围绕芝罘区展开。其中,“两带”:在芝罘区交汇,覆盖芝罘东西两翼,由市级主导、芝罘区配合的海上世界和芝罘仙境项目是两带提升的重要节点;“三环”:主要线路均安排在芝罘区,是三环支撑主战场;“三港”:芝罘湾港区功能西移、高铁新区建设,关乎芝罘区南北城市形象和产业升级布局;“五城”:幸福新城东接芝罘湾,西接夹河生态廊道,向南延伸至只楚、黄务区片,形成了全域全方位突破的格局。
一核突破的目标要求是:将芝罘区建设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的核心城区。在突破布局上,芝罘区未来3年的主攻方向是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方面,芝罘区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老旧小区,是城市更新主攻点。产业升级方面,依托城市更新,结合海上世界、芝罘仙境、夹河景观带、幸福新城等项目的建设机遇,聚力植入和打造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新兴产业,推动产城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形成“突破芝罘,引领全城”的格局。
全面突破芝罘区,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实施旧改攻坚行动,改造老旧片区,修缮老旧小区,完成已启动城郊居民区改造任务;实施园区“腾笼换鸟”攻坚行动,分类实施关停并转,腾退低效片区、盘活土地资源;实施产城融合攻坚行动,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文化旅游、都市产业,壮大楼宇、总部、社区经济等新业态,建设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实施功能品质提升攻坚行动,完善服务配套,保护文化遗产,精细管理城市,打造城市客厅。
二、两带提升:拉开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建设总框架
滨海黄金旅游带:烟台依海而建,是带状城市成因。一方面海岸地质景观优美丰富,湾、岛、山、岬、河一应俱全;另一方面,沿岸产业、居住、园区、基础设施一字铺开,急需统筹陆海资源,引领滨海一线科学发展。夹河生态景观带:夹河是烟台的母亲河,上游接门楼水库和老岚水库两大水源地,位于市区10条主要河流的中心。但几区以夹河为界、形成了城市建设各自为战的格局,需要统筹规划、战略提升。
以滨海黄金旅游带和夹河生态景观带为主体,以规划为引领、以发展为内核,以保护为前提、以生态为底色,拉开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建设总框架。两带为轴、“幸福”为纽,缝合城市、连通山海,营造“北望仙境飘渺,回眸人间繁华”的城市意境,构建“拥湾携水,玉带连珠”的空间新格局。
滨海黄金旅游带,突出“岛保护、岸治理、湾清洁、线靓丽”主题,锚定关键节点、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养马岛生态保护提升,持续推动蓬长一体化发展,打造海洋经济大市建设的样板工程。借鉴雄安新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谋划开展全岸线战略提升工作,系统梳理滨海一带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先期重点围绕养马岛—芝罘岛岸线,选址建设邮轮始发港、游艇码头,谋划打造雨岱山渔人码头、虞美人广场、烟大海滨公园等6处标志性节点;基本完成海上世界项目基础设施和标志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芝罘仙境项目建设,崆峒岛整体开发全面启动、基本完成项目建设,烟台山完成灯光亮化及景观提升工程,朝阳街、所城里两街区全部投入运营,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初步显现。夹河生态景观带,依托内外夹河50余公里蜿蜒水脉,按照“统筹规划、分区实施、有序推进”的思路,全面落实水资源保障和水源地保护要求,塑造城市品质、优化空间布局,将夹河由区域分界线建设成融合区域发展、丰富城市形态、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关键廊道。高标准完成大沽夹河生态保护及综合开发规划,统筹谋划夹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期对夹河岛等重点区域进行专题研究;整治提升老岚水库周边一万余亩土地;严格保护水源地,结合流域内的自然和生态资源等要素,以河流交汇处、入海口等重要节点为抓手,全流域开展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修复、特色景观塑造与提升工程,实现滨海公园与滨河公园遥相呼应、碧水长流与美丽海湾相得益彰。最终将内外夹河50余公里水脉建设成水清滩美岸绿、服务设施齐全、空间形态优美的城市新空间。
三、三环支撑:破解带状城市交通困境,彰显山海城市特色魅力
通过地下轨道交通环线、地上快速路环线、空中山海步道环线建设,落实“三环筑基”战略,以“上下分离、快慢分离”的三环立体交通系统,彰显山海城市特色魅力,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居民生活品质。
地上快速路环线,规划建设71公里的“一环、两纵”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一环”指沈海高速—红旗路—塔山北路—山海路—荣乌高速围合形成的快速路环线,“两纵”指南北向的德润快速路和奇泉快速路。尽快推进牟平至莱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实施沈海、荣乌高速城区段快速路改扩建,促进各功能组团联系,提高市内交通与重大交通枢纽、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联系便捷度。对北关大街、成龙线、轸大路和北京路进行主线连续改造,与奇泉快速路连通形成快速联系机场的第二通道。空中山海步道环线,按照“总体规划、示范先行、分期推进”思路,在中央山体步道及滨海亲海岸线步道总体设计基础上,以山体公园步道、城区慢行步道、滨海休闲步道为主要形式,打造以岱王山为起点,向北经开花石、东延至海韵广场,沿滨海岸线蜿蜒向南至黄海游乐城,再向西回绕岱王山,总长度约20公里的山海休闲步道环线示范段,串联山海特色景观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地下轨道交通环线,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报批、工程勘察设计等工作,全面做好前期准备,适时启动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开发。
四、三港协同:构建便捷高效对外交通系统
以空港(蓬莱国际机场)、海港(蓬莱东港)、陆港(高铁烟台南站)三大枢纽建设为契机,构建便捷高效对外交通系统,深化“以港兴城”战略,配套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高、精、尖优势产业,打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区,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东北亚综合交通节点城市和“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
三港协同的建设重点有三个:一是三大枢纽自身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二是与三大枢纽配套的园区规划建设,包括园区产业定位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与三大枢纽及园区快速联通的路网建设,包括地铁、轨道交通、快速路网。
空港区域,对标国内外一流航空港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148.7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结合综合保税区东区西迁重点建设6.2平方公里核心区,聚力发展战略核心型航空、临空指向型科创、国际开放型服务三大产业。海港区域,加快港口总体规划调整,优化全市港口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加快蓬莱东港区综合性深水大港建设,承接芝罘湾港区客滚和集装箱业务功能转移。烟台港西港区完成原油码头二期、原油管道复线工程建设,承接芝罘湾港区大宗散货业务迁入。结合未来跨海通道建设,规划布局48平方公里综合性港铁物流集散区,整合港口资源,做强港口经济。陆港区域,启动建设南站枢纽站房和站前广场,以6平方公里起步区为核心建设现代化高铁中央商务区。
五、五城驱动:打造一核引领、组团崛起的中心城区发展格局
坚持前瞻思维,注重产业导入,全力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未来城市。以芝罘幸福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牟平新城、福山夹河新城、蓬莱新城5个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的新城起步区建设为着力点,培育形成“市级统筹、各区联动,上下一体、蓝图共绘”的发展新格局。
五城横跨中心城区,布局均衡,是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城市活力的主战场。选择5大区片作为主攻点,可以集中规划布局,避免人财物力分散,带动各板块整体提升发展,形成一核引领、组团崛起的中心城区发展格局。五城驱动的着力点包括找准产业定位、高水平规划谋划、摸清家底精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合理谋划建设时序,制定城区滚动成片开发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分类推进新城建设,坚持集中成片开发,开发一片、成熟一片、带动一片。以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建设为先导,确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建设与区域开发建设同步。加快建设绿色城市,中心城区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定位,确保新城建设集聚度和显示度。
芝罘幸福新城,规划面积58.3平方公里,重点突破9平方公里起步区,培育发展商业商务、都市工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山水相依、产城融合”的生态智慧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重点布局中央商务区、科技创新区、会展文旅区“三大板块”,打造“创新之区、人才之城、会展之滨、活力之湾”。牟平新城,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重点突破9.5平方公里核心区,借助现有院校、药企技术研发和产业支撑优势,加快新药研发上市,建设生命科学创新引领区。福山夹河新城,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重点突破3平方公里起步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医养健康、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文旅之城、活力之城、生态之城;同时强化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孵化,与“智造芯城”新能源生产基地一体联动,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蓬莱新城,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重点突破10平方公里起步区,着力发展“四新”经济,承接绿色新材料产业转移,打造烟台西部城区重要增长极。
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新闻办主任 宫海涛:
感谢黄局长的全面介绍。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新社记者:
请问《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和实施意见》制定过程中主要的原则与依据是什么?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黄涛:
《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和实施意见》是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谋划的发展思路为基础,以完善提升为目标,整合延续了以往“九大片区”“携河发展”等重大战略,尊重实际、正视问题,反复研究、多方求证形成的。在研究和制定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和遵循了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借鉴已有规划建设成果,特别是承接好“十四五”规划,增强工作连续性、严肃性、权威性。
二是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充分考虑烟台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交通出行等短板制约,突出问题导向,补齐历史欠账。
三是坚持长远与当前结合。着眼中长期发展,以前瞻思维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当前明确3年任务目标。
四是坚持产业导入。注重产城融合,以产业发展集聚人才、带动就业。
大众日报记者:
烟台依海而建,滨海地带是我市对外展示城市特色风貌和活力的重要窗口,也是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重要资源,请问下一步将如何推进滨海地带发展?
市规划编研中心副主任 孙岩松:
谢谢您的提问。滨海一带一直是我们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中之重。烟台市北部滨海地带自牟平到莱州绵延数百公里,仅中心城区段就长达160公里,不宜在短时间内平均用力、全面铺开。因此,近期我们将以养马岛—芝罘岛60余公里大美黄金岸线为着力点,在高水平谋划好、高标准建设好海上世界与芝罘仙境两大核心片区的同时,针对旅游大世界—东炮台、雨岱山渔人码头、虞美人广场、烟大海滨公园、世界设计公园、辛安河—鱼鸟河河口等6处有特色资源禀赋、有较好发展基础的标志性节点,实施景观改造、品质提升工程,并结合夹河生态景观带和幸福新城建设,构建“拥湾携水,玉带连珠”的空间新格局。中期我们将向西继续打造芝罘岛—蓬莱阁100余公里岸线;远期延伸至莱州,贯通烟台北部整个滨海黄金海岸带。
烟台日报记者:
畅通出行是老百姓期盼已久的民生问题。烟台要加快快速路建设,破解带状城市交通困境,请问快速路建成后是什么形式?总长度是多少?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黄涛:
快速路是在城市内修建的,主辅路分离形式的道路。主路实行中央分隔、全线无信号灯,可实现中长距离的快速通达,通过匝道或者出入口与辅路相通。快速路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地面主辅路形式、主路高架形式和隧道形式。地面主辅路形式占地较大,对相交道路的通行和两侧地块的沟通存在阻隔,适用于城市外围区域。高架形式和隧道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两侧联系方便,对城市功能影响小,适用于中心城区。但隧道形式造价高,施工复杂工期长,适用于景观环境要求高的城市核心区,正在谋划建设的塔山北路东段就将采用这种模式,力求将对环境、对市民生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本次规划形成“一轴一横三纵+港区环”的快速路网布局方案,一轴为荣乌快速路、一横为沈海高速-红旗路-塔山北路快速路,三纵为奇泉快速路、德润快速路、山海快速路,加上港区快速路环线,总里程约196.8公里。先期启动建设71公里的“一环、两纵”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一环”指“沈海—红旗—塔山北—山海”快速路,与南部荣乌高速改扩建联通形成围绕中心城区的快速路环线。“两纵”指南北向的德润快速路和奇泉快速路。
山东电视台记者:
烟台风景秀美,山海资源丰富,请问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将烟台独特的山、海景观资源有机串联,形成具有烟台特色的山海景观休闲系统?
市规划编研中心副主任 孙岩松:
众所周知,烟台是一个依山傍海、风景独特的滨海旅游城市,山海资源得天独厚,中心城区自然山体众多,绵长的海岸线更是“仙境海岸”城市名片的真实写照。为了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空间活力,打造绿色环保、安全宁静的慢行系统,进一步挖掘利用好中心城区山海资源,让市民及游客充分享受到这种景观资源优势,以“串山、观海、揽城”为目标,依托自然山形地貌和滨海岸线,以步道为脉络对自然山体及滨海景观景点进行有机串联,打造集居民休闲、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通山达海穿城、移步易景成趣的山海特色休闲步道环线,实现山、海、城的自然交融,彰显烟台山海城市魅力,“还山、还水、还绿”于民。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文化为核”三大原则,尽快完成步道规划设计工作,打造山海休闲步道示范段。
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新闻办主任 宫海涛:
中心城区是城市建设品质、特色风貌的重要体现,是烟台市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全面建设活力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和世界级魅力港湾的重要载体。“12335”的大城区建设格局,将为提升烟台中心城区首位度、集聚度、美誉度,提供新动力、打造新能级。希望大家结合今天发布的内容,深度挖掘提炼,精心采制稿件,采取多种报道形式,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醒目位置,深入解读好“12335”建设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好“12335”建设举措和成效,为我市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背景材料里的联系人。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两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