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烟台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沿海地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初具规模。重点在海阳、莱州、龙口、开发区等沿海县市区的工业园区,以及长岛、崆峒岛等海岛地区建设了一批海水淡化项目。截止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运营的海水淡化项目22个,海水淡化能力约8.2万吨/日。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科学谋划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意见》,将“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列入全市“六个突破”之一加快发展。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的攻坚方案》,初步提出了下步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布局和发展重点。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和市财政局就裕龙岛海水淡化项目向省海洋局和省财政厅做了请示汇报,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是依托重大项目,抓好工业园区海水淡化供给。全市建成运营的大型工业园区海水淡化项目5个,建设规模7.45万吨/日。其中,华能热电烟台八角电厂海水淡化工程建设规模1.8万吨/日;海阳核电海水淡化工程一期建设规模0.84万吨/日;华电莱州发电有限公司海水淡化一期和二期项目,建设规模分别为0.72万吨/日和0.79万吨/日;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海水淡化工程,建设规模3.3万吨/日。大型工业园区海水淡化项目的运行,解决了园区的工业用水,优化了我市水资源配置体系。
三是优化供水模式,保障海岛居民生活用水。全市海岛海水淡化项目15个,建设规模7345吨/日。长岛海水淡化项目建立了“城区引、大岛建、小岛送”的多元化供水模式,在砣矶岛、大钦岛等岛屿均有布局,有效解决了偏远海岛居民吃水难问题。芝罘区崆峒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产能550吨/日,水质达到国家生活用水标准,可满足岛上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发展壮大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培植发展了金正环保、招金膜天等一批海水淡化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在海水淡化技术、设备生产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金正环保的高压碟管式反渗透海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海水淡化回收率达到60%以上,单体设备最大产能出水达800吨/日,可年产设备200套。招金膜天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具有国内领先的膜法海水淡化技术体系,目前年生产海水淡化反渗透膜200万平方米、海水淡化成套装备100套,致力打造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为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水资源合理利用,下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海水利用量,加大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产业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把海水淡化作为烟台市水资源的战略增量进行布局,将海水淡化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全市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等文件,稳步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的攻坚方案》。
2.突出项目引领,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实施海上调水工程,形成“一核引领、七园支撑、全域覆盖”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体系。结合我市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实施海水淡化水工业替代、城市生活用水补充和海岛淡水自给三大工程。加强海水淡化产业重点项目实施,抓好2021年启动的华电莱州、裕龙岛、万华、龙口深井势能等海水淡化重点项目落实,稳步推进烟台海阳、开发区海上平台等海水淡化项目,争取“十四五”末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50万吨/日。
3.加强政策研究,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加强与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研究海水淡化项目的电价优惠、项目补贴及水价补贴政策,形成海水淡化产业工作合力。一是开展海水淡化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政策研究,推动解决产品水消纳问题。完善海水淡化水的储备和调节机制,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全面提升海水淡化水社会供应的规模和能力。二是开展保底用水量、水价和财政补贴政策研究。探索建立海水淡化水资源费补偿机制,对海水淡化项目按照节省的清洁水量进行适当奖励和补偿,同时在海水淡化项目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方面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完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明确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扶持、审批、运营管理等环节的责任主体,合力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4.开展全国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逐步理顺原水、制水、供水体制,科学谋划海水淡化工程及配套管网设施,推动厂网一体化建设。科学论证海水淡化进入市政管网的可行性及掺混比例,在出厂、管网、终端持续开展水质质量安全监控,形成典型推广应用经验。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
202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