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解决问题
首次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单列出现,而且,我们也是对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进行独立而系统的研究,所以,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儿童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并学习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要求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二、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
引导儿童探究多种方法,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认真倾听他的意见,也是一种信息的收集手段。
3、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虽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的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潜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由吸里,初步构建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思维模型。
4、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5、教学时力求”导”不”包”、"放” 而不“纵”, 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和验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和思考,但绝不包办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探究的时间和深度都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学生虽然能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对他人的方案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时,语言和方法都不是很到位。希望在座的专家和老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点评。
三、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问题
低年级学生分析能力弱,对于学过的一些简单加法应用题和一些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往往模糊不清,甚至颠倒运算。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经过深入思索,把容易出现的一- 些问题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对题目进行一一分析,并列式计算。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含 糊不清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帮助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总结,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