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4日)
“十四五”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省的起步期,也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期。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整合公、铁、水、航四种运输方式,全面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开放互通、区域融合、海陆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胶东经济圈1小时、省会济南2小时、京津冀等主要城市3小时直达的对外“123”小时出行圈,实现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新跨越”。
一、基础设施新跨越
“十四五”期间,共规划重点项目74个,总投资约2800亿元。其中新建、续建项目55个,总投资约2200亿元,谋划项目19个,总投资约600亿元。到2025年末,高速铁路(含城际铁路)里程达到477公里,普速铁路里程达到490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高速公路八车道以上里程增加60公里;港口深水泊位数达到136个。
铁路方面:“十四五”时期是全市铁路的加速建设期,我们将在既有国铁干线基础上,加快建设高铁、城际、市域铁路等,扩大铁路网规模,努力打造轨道上的烟台。
①加快潍烟高铁、莱荣高铁建设,与青荣城际铁路共同构成“两高一城际”高速铁路整体布局,充分融入全省高速铁路网,为烟台市全面融入山东省及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发展提供保障。
②谋划推动烟青之间中短途客运铁路,积极推进青岛-平度-莱州城际铁路、青岛(即墨)-海阳市域铁路等项目的规划研究工作,加快推进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
③推进普速铁路建设,继续实施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新建龙口南山裕龙岛、牟平恒邦化工产业园、烟台港芝罘湾港区等3条铁路专用线,完善全市货运铁路网络化格局。
④做好项目储备,积极开展海凤铁路、莱州港铁路支线二期工程、蓬莱东港区铁路专用线、莱州银海化工园区货运铁路专用线、德龙烟复线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公路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快速通行、路网加密、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努力推动国省道一级及以上占比50以上%,优良路率90%以上;县乡公路三级及以上比重80%以上。
①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动G18荣乌高速威海至烟台段、烟台绕城段改扩建工程,提高荣乌高速的服务能力;加快实施G15沈海高速福山收费站改扩建工程,提高通行效率;按照分期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牟平至莱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强中长期布局谋划,进一步密切市内各县市区之间、与胶东经济圈之间的联系,谋划研究烟台至青岛、栖霞至海阳等高速公路。
②稳步推动普通国省道建设。“十四五”期间,实施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项目328公里,大中修890公里。主要包括G206威汕线牟平文登界至牟平刘家夼段改建工程、S304烟招线烟台开发区小谭家至蓬莱界段等新改建项目,重点解决一批普通国省道断头路、低等级路段改造、穿城市建成区和化工园区改建项目。
③高质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推动以县乡道为主体的农村公路新建和提档升级,提升农村骨干路网技术等级和路况水平。有序开展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逐步消除路网中“断头路”、“瓶颈路”,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全面提升路网通行、融合、支撑能力。加强示范带动作用,率先开展“生态景观路”“爱国红色教育路”等示范路建设创建活动,计划利用五年时间打造约15条示范路。
机场方面:加快蓬莱国际机场扩能改造,优化国内外航线,推动蓬莱国际机场成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机场、航空货运集散地和快件处理中心”。实施栖霞通用机场、蓬莱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构建涵盖医疗救护、应急救援、航空旅游、飞行培训、农林作业、城市管理等功能的通用航空服务网络。
港口方面:以建设现代化港口为目标,加快港口功能调整,推动芝罘湾港区退港还城和升级改造,大宗散货全部转移至西港区,集装箱和客滚运输业务逐步转移至蓬莱东港区,发展重心向旅游码头、邮轮码头和游艇基地转移。加快港口智能化进程,以港口危险货物综合监管和应急智慧平台为基础,建设综合性、开放性和多功能的大数据中心,促进港口数据采集管理共享,实现港口的动态监测、有效监管、协同应急和快速反应,形成信息技术与港口建设、服务和管理的融合发展。
客运枢纽方面:实施综合枢纽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以综合性枢纽为中心、以一般场站为补充的多层级一体化的场站体系。重点围绕高铁站建设综合客运枢纽,整合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零换乘。完善一般公路客运场站的功能,推动向综合性枢纽转变,服务周边百姓出行。积极推进城乡公交枢纽建设,为城乡客运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运输服务新跨越
以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增强交通运输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基本建成“123出行圈”,即:胶东经济圈1小时、省会济南2小时、省内其他城市和京津冀等主要城市3小时直达。
①打造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建设高端多样的对外客运网络、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公平普惠的城乡客运网络,城乡公交行政村节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客运网格高效换乘、与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衔接。
②打造绿色高效的货运服务系统。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构筑国际物流陆海铁多式联运大通道,打造高效经济的现代货运体系。抓住我市作为省级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的机遇,完善城乡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力争“十四五”末,基本构建起多元化融合发展的农村物流三级网络体系,实现农村物流服务全覆盖。
③提高运输装备水平。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引导运输经营者投入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客运车辆。推动货运车辆结构调整,引导货运车辆向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方向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舒适性,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无障碍车辆,力争“十四五”末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95%。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新跨越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科技赋能,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建立多层次、可选择、多元化的运输服务体系,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①构建科学适用的智慧交通系统。结合“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汇聚行业系统数据,构建涵盖公路、铁路、公共交通、航空、港口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搭建以需求响应和共享为特征的综合客运服务共享平台。结合基础设施新改建,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着力建设智能融合的交通基础设施。
②建设运行可靠的平安交通体系。强化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加大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隐患隧道整治等力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安全生产和市场准入、运力投放、资信考核相挂钩。加强部门监管,形成有效的制约手段,全面提升交通安全水平。依托高速公路应急车道和公交专用道建立成体系的地面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网络;依托沙河口通用机场的医疗救援功能及新建的栖霞等通用机场,建设空中应急救援体系,形成“地面+空中”全天候、快速响应的立体化应急救援网络。
③建设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持续打造绿色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航道,优化运输组织形式,加快综合客运枢纽与高铁、机场等一体化规划、同步建设、协调运营、协调管理,提高换乘便利性和换乘效率。鼓励推进跨方式、跨地区的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提高出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路、铁路等低能耗交通运输方式,推广应用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初步建立现代化交通行业治理体系。
面向“十四五”,我们将继续把交通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城市能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高点定位,加压奋进,着力打造人民满意交通,为全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好先行,提供有力支撑。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问题1:刚才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将努力打造轨道上的烟台。请问烟台将如何借助轨道交通助力市区一体化发展?
烟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杰答:这问题提的很现实、很有意义。轨道交通包含了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其具有安全、快速、准点、全天候和大运量、节能环保等显著优势,对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轨道交通助力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问题上,主要考虑如下。
一是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首轮建设规划主要着眼于中心城区,重点考虑了串联莱山区、芝罘区、开发区的线路。项目建成后对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发挥十分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改造提升铁路功能。我市正在紧抓国家支持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结合潍烟高铁建设施工安排,根据有关铁路通道布局、功能定位、技术条件、运量预测,以及城市现状、规划等,谋划对龙烟铁路及烟台港西港区专用铁路进行市域(郊)化改造,增加车站和乘降点,更好利用龙烟等铁路的富余运力在市区开行公交化列车。
问题2:国家发改委在我市规划布局多个LNG接收站项目保障天然气供应,请问“十四五”期间,烟台在LNG码头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和打算?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连卫东答:“十四五”期间,我市多个LNG接收站及其配套码头项目列入《环渤海地区液化石油天然气储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年)》《关于全国沿海与长江干线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码头布局发展的意见》等国家级规划,LNG接收站周转规模超过2500万吨/年,将在周边地区乃至省内外用气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保障LNG接收站顺利投产,“十四五”期间,我们规划LNG接收站配套码头工程5个(西港区2个、龙口港区2个、栾家口港区1个)。其中,3个项目正在同步开展前期工作,计划2021年-2022年开工建设;2个项目作为储备项目,计划“十四五”期间根据需求启动前期工作。
开展前期工作项目为:
①烟台港西港区液化天然气(LNG)项目配套码头工程,规划建设26.6万立方米LNG泊位、5万立方米LNG泊位各1个,设计通过能力590万吨,目前已完成核准,计划2022年开工建设,2024年投产。
②龙口南山LNG接收站一期工程码头工程,规划建设26.6万立方米LNG泊位1个,设计通过能力645万吨,已完成核准,计划2021年底开工建设,2023年投产。
③中国石化龙口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码头工程,规划改建26.6万立方米LNG泊位1个,设计通过能力600万吨,已启动前期工作,计划2022年开工建设,2024年投产。
两个储备项目分别为:烟台港西港区LNG接收站配套码头工程,规划建设26.6万立方米LNG泊位1个,设计通过能力500万吨;蓬莱LNG接收站码头项目,规划建设15万吨LNG泊位1个,设计通过能力300万吨。
问题3:国家公路网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要组成部分,请问“十四五”期间烟台市都有哪些普通国、省公路建设规划?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对烟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烟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智勇答:谢谢你的提问。公路作为最基础、最广泛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衔接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发挥综合交通网络整体效率的主要支撑,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以“公路强市”为目标,积极争取部、省投资,对全市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项目和养护大中修项目进行认真梳理和论证,计划“十四五”期间实施41项公路新改建及养护大中修项目。其中,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项目方面:根据我市普通国省道项目布局以及项目所在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十四五”期间计划开工建设国道206威汕线牟平文登至刘家夼段等9项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项目,建设里程合计146公里,投资约75亿元;普通国省道养护大中修项目方面:结合现行公路运行情况,根据最新路面状况检测情况和维修计划,“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国道308文石线海阳段等17项养护大中修项目,公路大中修里程合计461公里,总投资约27亿元。
这些项目一旦建成,将进一步完善我市路网布局,进一步提升我市普通国省公路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建成“安全、畅通、智慧、绿色”的现代化公路网络,有利于构建全市综合交通立体体系,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群众出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题4:“十四五”期间特别是今年,烟台城市公交发展都有哪些计划?
烟台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栾琪琳答: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战略,高质量推进公交事业的发展。到2025年,市区公交线路总长增长14%,达到4500公里,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95%,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0%以上,为我市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和交通强市提供支撑、当好先行。
首先,从提升品质入手,全面构建公交服务体系。
一是筑牢公交可持续发展基石。出台《烟台市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烟台市政府购买公共汽电车服务实施方案》等政策;适时启动城市公交条例立项、编制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公交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为城市公交谋划“新引擎”。
二是持续优化服务品质。聚焦市民出行需求,持续优化公交线网,计划每年新增和优化公交线路15条左右,继续实施市区“一元公交”;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蓬长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首先在蓬长范围内推行“一元公交”,并逐步实现全域“一元公交”;落实老年人持敬老卡、电子优待证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公交车等政策。“十四五”,公交“1小时”出行圈覆盖中心城区80%以上区域,形成以“快、干、支(微)”3级线网为骨干,夜间、旅游、定制等多元特色公交为补充的“一张网”格局。
三是推进全域公交一体化。编制完成《烟台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加快推进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具体从 2个维度开展工作,市区层面,加快推进牟平、蓬莱区内剩余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考虑蓬莱区与中心城区跨区间目前仍存在二元运输模式,下步在确保稳定基础上,适时对有关客运线路实施公交化改造;其他县市层面,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步伐,2021年改造比例达到85%,到2023年达到100%。全面实现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和网络全覆盖,让广大农民群众“行有所乘”、安全出行。
其次,从提档升级入手,增强城市交通保障能力。
一是大力推进新能源公交车规模化运用。坚持公交绿色发展,密切跟踪国家、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逐步淘汰老旧公交车,2021年,计划更新淘汰老旧公交车305部,新购车辆全部为新能源公交车,同时大力推广大容量、低地板、无障碍、空调新能源公交车,为大家带来更加绿色、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出行体验。
二是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编制完成《烟台市智能公交系统发展规划》,在具备条件站点大力推广智能电子站牌;完善移动支付体系,加快交通“一卡通”在市域范围推广应用。让数字化引领公交行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市民提供便捷、准点、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三是积极夯实硬件支撑。“十四五”期间,加快完善中心城区公交站亭设施,并逐步向城市外围扩展,结合实际,每年新建改建公交站亭设施,具备条件的同步增加港湾式停靠站,公交站亭和港湾式公交站比例分别达到35%和14%。规划建设公交首末站、停保场15处,施划“七横七纵”公交专用道200公里,努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系统,让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目前,市区(含蓬莱)公交站点3799个,其中,公交站亭1187座,占全部站点数量的31%,“十四五”占比提升至35%,需增加143座;港湾式停靠站413个,占全部站点数量的11%,“十四五”占比提升至14%,需增加1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