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烟台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家芬做客烟台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节目,就天气情况分析、气象灾害防御等话题和市民进行交流。
主持人: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为什么会确定这样的主题?
王家芬:将“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确定为第61个世界气象日,目的是纪念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的启动。激励人们努力通过创新性和变革性理念提振海洋科学,以此作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
每当说起天气和气候,大多数人可能只会联想到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却忽略了海洋的作用。大家知道,海洋覆盖了约70%的地球表面,是世界天气和气候的主要驱动力。它在气候变化中也发挥着核心作用。海洋还是全球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承载着90%以上的世界贸易,并维系着生活在海岸100公里以内占40%的人类。今天,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日益扩大,使海洋观测、研究和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市民邢先生来电:手机APP“墨迹天气”跟气象台发布的气象信息同步吗?
王家芬:墨迹软件的信息不是市气象局发布的。如果市民想了解烟台的天气,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电话12121定制。市气象局的预报可以精确到未来1——3小时,预报准确率和定时定点质量方面都比较高。
主持人:2020年我市的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哪些?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姜俊玲:1、年降水量为6年来最多。2、年初大范围雨雪频繁,1-2月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我市出现6次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3、春季出现近年罕见霜冻。4、上半年气温阶段性异常偏高,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暖冬现象突出,为烟台近70年来最暖的一个冬季。3月全市平均气温为近70年来第三高。5月1日,福山站最高温度35.3℃,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高温极值,2020年也成为烟台历史上出现高温最早的年份。5、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5~10月,我市共出现13次雷电、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或局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全年发布33次雷电预警,为近十年来最多。6、台风“巴威”带来全市性暴雨。8、年末霸王级寒潮来袭,12月28~31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市连续出现大风、强降温和降雪天气。烟台市区出现了近十年来的最强降雪。
市民张女士来电:人工降雨用的是碘化银,撒播在空气中,安全吗?
党组成员、副局长付彦兵:通常的人工增雨(雪)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从而产生降雨、降雪,人工增雨(雪)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含碘化银(AgI)的炮弹、火箭弹、机载焰弹和焰条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作业效率比较高。我市主要是通过火箭发射架发射火箭弹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使用的碘化银催化剂用量很少、分布范围很大。
碘化银不溶于水,见光易分解,不会长时间漂浮在空中。国内外的检测表明,即使在长期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区域,水中的银离子仍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国家卫生标准(银离子浓度不超过50微克/升)。因此,人工增雨雪作业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市民杨女士来电:从一本古书上看到有“雾到哪水到哪”的说法,今年大年初一在栖霞看到雾气到了山顶,是不是预示今年会有大洪水?
姜俊玲:民间有很多类似的谚语,原理都是相近的,是气候上的一种统计,但是不能以此作为发生大洪水的依据。市气象局会密切关注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