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东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赋能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制造业强市”工作部署,市科技局围绕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目标导向,突出创新引领,聚焦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研判制造业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制造、绿色制造等方向迈进,夯实消费电子、生物医药、微纳半导体、清洁能源和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的创新基础,引领烟台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制约制造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重大关键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等研发和应用水平。近年来,在海上卫星发射、卫星电子原器件、C919大飞机钛合金紧固件、石油开采装备关键部件、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动车组车体及护板、高档汽车轻量化、新药创制等“上天、下海、入地、交通、健康”前沿技术领域,通过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10余项,攻克了一大批“卡脖子”技术,全市共获得10项国家级科技奖励,120项省级科技奖励,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在高端装备领域,中集研制的“蓝鲸2号”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杰瑞自主研发的4500水马力涡轮压裂车,是目前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的压裂车。在电子信息领域,艾睿光电成功开发出17µm宽波段、大面阵、高灵敏氧化钒非制冷太赫兹探测芯片及探测器,使我国在该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在新材料领域,南山铝业突破了机翼长桁用高性能7150铝合金材料及挤压技术,成为我国唯一通过了空客铝合金挤压型材认证的供应商。在高端化工领域,万华化学攻关了缩合加氢法制新戊二醇技术,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与封锁。在生物医药领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附条件批准荣昌生物自研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Disitamab Vedotin,商品名:爱地希®)上市,适用于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治疗。这意味着中国迎来了首个国产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成为荣昌生物继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泰它西普之后第2个进入商业化阶段的新药。通过科技创新,我市制造业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了一批拳头产品,大大提升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是培育市场创新主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行动,截至目前,全力推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备案工作,做到“能备则备、应上尽上”,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095家,排全省第三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水平,对通过评估的517家入库企业拟补助1557万元。共组织355家企业申报2021年度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252家首次认定,103家复审。引导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为2020年度首次认定的340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3060万元资金补助;落实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31家高企奖励310万元;为1766家企业发放市级研发费用后补助5294万元,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扎实推进“科信贷、成果贷”工作,帮助180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约9.4亿元,平均年利率4.33%;为83家企业发放科技金融信贷补贴294.3万元。一季度,烟台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8.13%(山东省47.10%),较2020年全年提高3.3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三位。
三是布局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制造业发展新引擎。一方面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创平台,2020年举行了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视频签约仪式,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力合烟台创新中心、山东(烟台)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三个项目集中签约。其中,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建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成为首批四个省实验室之一,并在全省率先揭牌。近期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三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能级战略载体的实施意见》,从给予强化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等4个方面,制定15条具体支持政策,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重点科创平台工作计划和资金安排。另一方面加快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制定出台了《烟台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烟台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烟台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工作方案》《烟台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办法和措施,着力打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类、产业技术创新类、创新创业孵化类和公共科技服务类四大类创新平台,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微纳传感”“抗体药物”和“苹果·果业”获批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总数居全省第2位;2020年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50家,新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35家。
四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营造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谋划推进工作,建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制造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全市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长任主任的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发展方面重大事项。先后出台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并配套出台了15项实施细则,在市级层面逐步打造完善了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健全成果发布对接机制,推动“烟台市(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提供技术成果对接、联合攻关、科技中介咨询、产品展示等“一站式”科技综合服务,2020年12月起,市科技局会同山东省技术市场协会,依托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开展烟台市技术经纪人培训工作,100余名学员通过培训和考试,获得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初级)结业证书。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领域,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制造业强市”战略目标。下步,我们将积极采纳您的意见,进一步凝心聚力,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政策再优化、措施再拓展、服务再提升,坚持创新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不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我们将从提案建议的三个方面完善举措:
一是强化载体建设,健全创新体系。在落实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统筹市区两级、共建单位力量,发挥建设专班作用,全面启动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按照年度目标规划任务,确定规划设计方案,争取年底前部分科研设施主体封顶并投入使用。积极开展科研设备采购,招引科研人才及管理人员,确定科研攻关课题,推动各环节齐头并进,实现建设期与发展期技术产出、成果转化的无缝衔接。在加强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方面,依托高校院所,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烟大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鲁东大学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哈工程研究院海上试验场、山东海工装备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和布局省市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高水平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定期举办系列高新技术成果洽谈会,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办好第二届国际技术交易大会,进一步巩固大会的品牌地位。提升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运营水平,引进高层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优化政策引导和支持,指导技术市场开展技术经纪人能力等级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经纪人队伍,积极争创山东省级技术经纪人培训基地。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奖配套激励政策,组织开展创新驱动发展奖评选,做好国家和省奖申报和储备,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实现新突破。
二是抓好高企培育,激发市场活力。深入实施梯次培育行动。遵循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构建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全力推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备案工作,做到“能备则备、应上尽上”;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水平,做好省、市高企培育库入库衔接,实行动态管理、分类培养、精准服务,落实好高企培育库入库扶持政策。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竞技行动”,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扩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宣传覆盖面,推动政策精准落实。加快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成长。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水平,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后备数量稳步增长;力争年度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6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供源头动力。
三是大力招才引智,聚集创新要素。一方面结合全市重点产业创新需求,深化与中科院、工程院以及“双一流”高校合作,推动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签署共建协议。依托胶东半岛科技创新联盟,加快胶东经济圈科技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外双循环,开展面向日韩、欧美、独联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以山东(烟台)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韩(烟台)产业园、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中加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等为载体,吸引海外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等在烟建立研发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坚持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发展,支持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组织开展市级产业领军人才评选,探索建立“揭榜挂帅”项目引才工作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专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坚持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积极探索与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强离岸创新基地建设,吸引集聚国际国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带头人和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