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深入开展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 ||
|
||
近年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和“经略海洋”指示要求,恪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思路,改革创新,苦干实干,实现了由“靠海吃海”到“生态系统治理、产业绿色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裸露山体治理,岸线整治、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投放人工鱼礁,营造藻类“海底森林”,放流恋礁鱼苗和贝类苗种,海洋物种更加丰富。高端旅游度假项目建设,举办特色文娱活动,开展“渔家乐民宿”提档升级,生态旅游更具特点。推进多功能平台、深远海养殖网箱等海工装备布局应用,大力推动海洋牧场开发向规模化、工程化、信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生态渔业初具规模。 1.基本情况 长岛由151个岛屿组成,岛陆面积56.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41平方公里,海岸线187.8公里,有居民岛10个,辖10处乡镇(街道、保护发展服务中心)40个行政村,4.3万人口。长岛综合试验区位条件独特,地处胶辽半岛之间,南北纵列于渤海海峡,占其总长度三分之二,南距蓬莱7公里,北距旅顺42公里。是环渤海海洋生态通道,是京津冀海上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美,奇礁异石林立,气候舒适宜人,年平均气温11.9℃,林木覆盖率54%,近海水质和空气质量分别为国家一类和二类标准,素有“海上仙山”“避暑胜地”之称,是中国十大最美海岛。生物资源富集,盛产贝藻鱼类海珍品217种,是中国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年途经候鸟320多种、120多万只,栖息斑海豹近400只。历史文化悠久,距今380多年的渔俗文化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距今897年的庙岛显应宫是我国北方建造最早、影响最大的妈祖官庙;距今6500多年的北庄史前遗址与西安半坡遗址有同等历史价值;距今19亿年的地质资源独具特色,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型国家地质公园。
2.获得荣誉 长岛先后荣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海洋公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省级长山尾海洋地质遗迹保护区、省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等省级生态名号。 修复生态 助推发展 近年来,以环保督察、环保督察“回头看”等行动为契机,站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新起点上,长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出发,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山水林海城”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山上,重点修复增绿。一鼓作气拆除了全域80台风力发电机组,全面完成风机基座5万平方米生态修复治理;引进裸露山体客土喷播治理技术,完成了有居民岛屿31万平方米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实现有居民岛屿裸露山体应治尽治;完成植树造林和退化林改造1万多亩,绿化面积由2017年的45万平方米增加到69万平方米、增长50%以上,林木覆盖率接近60%。 陆上,重点节能减排。禁止旅游车辆进岛、淘汰燃油公交车、禁止岛内新增燃油机动车辆,全面实施岛内公交新能源车替代。仅新能源供暖替代传统燃煤取暖一项,年减少燃煤使用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45吨、氮氧化物排放19.8吨、烟尘排放1.52吨;全面完成城区集中供暖的“电代煤”改造,全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实现城乡污水全部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分类处理,大气指标较2017年改善幅度达到了10%-60%。 岸上,重点修复岸线。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线89公里,减少排污口1038处,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到85%。 海上,重点恢复生态。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引导、保障民生”的工作原则,科学实施近岸养殖腾退工作,完成近岸养殖腾退1.8万亩。持续开展“海底森林”、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海洋修复工程,累计投放人工鱼礁127万空方,增殖放流恋礁型鱼苗3000余万尾。 通过持续不间断生态治理修复,长岛海岛海洋生态明显改善,多年未见的大叶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频频出现,斑海豹数量增多,北海狮、大天鹅首次现身,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苍鹰等迁徙鸟类数量明显增多,长岛境内发现的鸟类已占到全国鸟类总数的24.2%。 从出台《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到执行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相关规定;从加强裸露山体治理,保育地形地貌到大力实施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退岸还滩;从增强新造林管护抚育到荒山道路村庄美化。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到人居环境的切身感受,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长岛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努力打造生态保护的海岛样板。 3.绿色发展 振兴海岛 长岛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指示要求,在严格全域保护、整治修复生态环境基础上,突出海洋、海岛资源优势,全力打好旅游业、渔业等支柱产业生态牌,加快建立符合生态保护要求、顺应市场消费趋势的生态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筹自然生态资源、传统村落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划定生态涵养区、休闲度假区和运动观光区三大功能区,精心打造海岸休闲组团、海上环游组团、渔家风情组团、文化体育组团,打造“玩得好、留得下、记得住、叫得响”的深度体验产品,建成投用南北长山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推出海上环游、妈祖香缘、梦寻仙山、渔号之夜等海岛特色旅游产品,发展环岛马拉松、海钓邀请赛、海岛音乐节、长岛海鲜节等品牌赛事节庆活动;获批全国首个海上3A级景区,成功创建“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海上旅游休闲新亮点逐步形成。启动“渔家乐·民宿”提升三年行动,引进院里、乡伴等高端民宿经营主体示范带动,“渔家乐·民宿”经营业户达到1100多户、覆盖55%的渔村,来岛游客“过夜游”比例由43%提高到71%,人均消费由1000元增加到14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