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4月3日
参加人员:李婷杨、张贤华、葛银艳等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蓬莱市第二实验小学“育苗杯”语文优质课比赛
中心发言人:各教研组长
一、精读课: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老师们深谙此道,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边读边悟,同时渗透方法、融会贯通,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的。
姜丽丽老师执教的《端午粽》一课,既抓住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拓展了文本的内容,展示了自己在全科阅读理念下的课堂实践效果。这一节课,她带领孩子们边读边思边练习,是一节扎实、高效的语文课。
张莉杰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朗读指导扎实到位。张老师抓住孩子们爱玩爱动的特点,引领孩子们加动作读、模拟情境读等,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兴趣盎然。她的课还特别注重迁移运用,从学习用叠词说句子,到最后的仿照课文结构说一段话,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李婷杨老师执教的《动物儿歌》活泼有趣,孩子们学得乐在其中。在一问一答中,既训练了语言点,又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做出自己的小诗。李老师还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有拓展有提升,学生们学有所得,做到了温习旧方法,掌握新知识。
张贤华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只小虫子》用问题贯穿学文思路,把发现“月”字旁的字的表义特点、学写“屎、尿、屁”三个“尸”字头的字和运用学到的词语展开想象作为教学重难点,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基于本单元“想象”这一语文要素,在语言情境中就小虫子的生活展开想象,以运用“免费”这个词语引导想象说话。本堂课集学文、识字、写字、朗读、想象于一体,趣味横生而又扎实有效。
葛银艳老师执教的《青蛙卖泥塘》,在教学中运用“读、画、说、演”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认识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张雁平老师执教的《小毛虫》一课,含义深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两个道理。张老师深入挖掘文本的“语文元素”,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做得充分且恰到好处。
季冬霞老师执教的《太阳是大家的》,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分享阅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出理解,读出体验,读出情感。
曲丽秀老师执教的《白杨》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曲老师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深入挖掘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通过图片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使课堂更富现实教育意义。
邢艳艳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她大胆选择“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谢媛媛老师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自主感悟能力的培养,整节课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在品读环节中,老师角色定位准确,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并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感悟不断升华,做到了读悟结合,心随言动,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老师适时地多次链接《城南旧事》书中片段,引导着学生置于《城南旧事》的大背景中,去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使之体会到文章中那种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宋美娜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注重引领学生对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文字细细品味,从感受出发,层层深入,品味老舍先生语言风格中的重复之美、简洁之美和留白之美,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收获。拓展阅读链接梁实秋的《过年》,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过春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即所谓“我手写我心”。
张晓梅老师执教的是一组群文课。她带领学生初识了林清玄的人,初探了他的文,相信,经此一课,孩子们今后再看到林清玄的文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开课伊始,张老师巧妙的以一篇林清玄和小学生谈写作的文章入手,鼓励孩子抓住相关语句大胆猜测林清玄文章的特点,之后,借助《桃花心木》和《长途跋涉的肉羹》让孩子验证自己的猜测。整堂课,孩子都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氛围中。
二、习作课:
优秀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来自于性格、阅历的积累。它和其他所有技能一样,是后天培养的。所以习作指导课和讲评课尤为重要,它让孩子们懂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也懂得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王彩芝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课,为孩子们创设了开放、自由表达的情境,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打电话的要领。王老师在学生发表观点时,及时给予鼓励、点拨,充分抓住课堂中思辨的火花,对于预设之外的情况,也充分展示老师的课堂机智。
张秦铭老师执教了习作指导课《我手写我心》,在课堂上让学生先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在写作时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的材料,让学生遵从本心,写我所想,写我所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张桓老师执教的作文讲评课《我和童话有个约会》。张老师精心的设计,环环相扣的巧妙安排,深厚的文学素养,扎实
的教学风格感染了所有的学生,方法指导细致到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作文素养方面的提高。
杨春楠教师执教的是习作指导《童年趣事》,她从童趣入手,带领孩子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找到要写的那件趣事,继而利用心电图,找到这件事的趣点,明确“写什么”和“怎么写”。最后通过微课学习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把趣点写清楚。整堂课气氛宽松而活跃,评价方法精确,是一节可爱又有效的习作指导课。
魏美霞老师执教的是一堂作文指导课,她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课堂上,她从范文引导、选材组材、写法指导、当堂片段练习及初步修改五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写作文的基本思路与写作方法。
杨鸿雁老师执教的写作讲评课《海鸥》,课堂从题目新颖入手,佳作欣赏、片段赏析让孩子们收获颇多。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而现场观看海鸥啄食的视频,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修改起来得心应手。一堂课下来,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
三、古诗课:
古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白纬老师执教的送别诗一课依循认知、深入浅出,从“想象画面读诗句”到“斟酌用字”,学生在恬静吟咏中感受到古诗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热爱古诗词、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种子无声无息地播种于孩子们心间。
王艳梅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一课,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给孩子们读诗学诗的方法。她把水墨画引进课堂,图文结合帮助孩子们理解诗意,从而明白每首诗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然后通过吟诵的方式帮助加深记忆。整节课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一年级的小朋友们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经典,传诵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习雅言之道,传君子之风”的心声在孩子们的心头激荡。
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迟老师教授《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抓住了一个“满”字。古人作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落在一个“满”字中,这个“满”字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感受安史之乱后作者满心满眼的生机与希望。此时主题便由寻花走向了寻人生——国泰民安!真是小诗大境界啊!
四、书法课:
王雪梅执教的软笔书法《弯钩》,授课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教师课堂讲解注重启发、评价、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在授课中知识点及时巩固,并做到学以致用,板书相当清晰、规范。让孩子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学习书法,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制力和毅力。
五、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历时三周,以个人赛课的形式进行,集中展示了二小语文教研团队“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教学成果。精读课、习作课、古诗课、书法课……可谓“柳色千篇绿,诗情各不同”,无论哪一种课型的课堂均做到了真教、真学、真收获,全面展示了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
师勤则业精,志强则智达。赛后我们趁热打铁,从核心素养到人文主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三维目标到教学效果,评委们都极尽真诚对每堂课做了点评。既肯定每一堂课,每一位老师的闪光之处,同时又对每一堂课的不足和遗憾直言不讳,给出自己的建议与设想,使每位教师都得到提升与发展。
六、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