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桂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旅游精品化、个性化、趣味化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回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吸纳当地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多方面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烟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围绕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产业优化提升,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规划引领,统筹发展
2014年烟台市政府出台的《烟台市乡村旅游规划》是全省首个乡村旅游规划,把乡村旅游工作提到战略层面规划、组织和推进,牟平区、蓬莱市等11个县市区以市级规划为指导,高质量编制完成了乡村旅游规划。2017年烟台市政府出台《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方案》,对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做出了统筹部署,进一步提高了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推动乡村旅游百花齐放、蓬勃发展。2018年8月《烟台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正式印发,指导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开发区、莱州市、蓬莱市等10个县市区也相继编制完成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乡村旅游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考虑,为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依据。规划充分挖掘各县市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遵循“一区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发展思路,实行差异化开发,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个性化、精品化和趣味化发展。
二、整合资源,丰富产品休闲体系
立足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了春季赏花踏青、夏季避暑休闲、秋季田园采摘、冬季泡汤滑雪等“全域、全季、全时”的主题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包括大樱桃、苹果、莱阳梨、葡萄、蓝莓等多主题采摘游,莱阳梨花、莱州月季花、牟平里口山杏花等赏花游,莱山朱雀山真人4s、牟平鹤仙谷拓展培训等户外休闲游、龙口南山、栖霞牟氏庄园民俗体验游,长岛、蓬莱、养马岛渔家乐度假游等。在传统业态基础上,发展了葡萄酒文化旅游、温泉游、滑雪游、康养游等新业态,持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评选了开发区张裕卡斯特、蓬莱君顶、栖霞楚留河等“十大休闲葡萄酒庄”,2018年张裕葡萄酒小镇开园,与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张裕卡斯特酒庄组合形成一条完整的葡萄酒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张裕一日游”项目,开展了葡萄采摘、酿酒工艺展示、葡萄酒文化体验等主题活动。打造了栖霞艾山、莱山雨岱山、招远金都、牟平崑龙温泉等8个温泉旅游区,芝罘区塔山、海阳林山、招远必捷等5个滑雪场,培育了开发区磁山、龙口南山、蓬莱泰生小镇3处养老养生、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康养旅游区。
三、提档升级,培育乡村旅游精品
落实《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主动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多元发力推动乡村旅游品质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了蓬莱丘山山谷、招远大户庄园、瀑拉谷等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栖霞博士达、海阳和利苗木等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长岛壹號院、牟平海岛日记民宿和蓬莱壹生府为代表的25家精品民宿,史殿来等40余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获评省乡村旅游创业之星,培育了38个省级旅游强乡镇、87个旅游特色村,42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9个精品采摘园、30个赏花基地,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6个齐鲁美丽田园,11个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1个山东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12个省级特色小镇、11个市级特色小镇等乡村旅游精品。
四、文明引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实施铸魂强农、文化惠民、传承发展、素质提升四大工程,全市建成乡镇和街道综合文化站15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848个,整体建成率99%。各类秧歌队、民乐队等业余文艺团队超过3900支、专业艺术院团和民间剧团200多个,年开展文化下乡演出5560场次。打造了海阳“地雷战”、“许世友在胶东”、牟平“杨子荣纪念馆”等乡村红色旅游线路,评选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名,入选省级“四德”工程示范县6个,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实现繁荣发展。组织市县“非遗”保护中心、乡镇文化站和“非遗”传习所四级主体联动,开设烟台剪纸、海阳大秧歌、棒槌花边、胶东花饽饽、莱州草辫等“非遗”大讲堂2000多场次,加强对贫困人群的“非遗”脱贫技能培训。全市引导成立了传统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等“非遗”项目协会和合作社60余家,发挥项目带头人的作用,吸纳1500多人就业,协力解决了10余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莱州市“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孟昭泰被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为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五、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休闲环境
2013年以来在全市启动了乡村旅游经营户“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双改”工程。按照《山东省乡村旅游经营业户“改厕改厨”标准》,市、县两级旅游部门联合指导监督,经营业户均按要求完善硬件设施,2013年、2014年两批“改厕改厨”经营户合计1516户,共获得省级奖励资金1213.1万元,占到全市农(渔)家乐总数的65%,农家乐和渔家乐的硬件环境显著提升。2015年旅游厕所革命以来,我市在品牌乡村旅游示范点范围内新建改建厕所200多座,改善了乡村旅游游客的如厕环境。2018年与市城管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烟台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将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工作作为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创建及复核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旅游交通标识建设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的国道、省道等二级公路以上的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和乡村旅游点周边重要交叉路设立交通标识,2018年新设立高陵生态产业园等9处乡村旅游点交通标识,以此为切入点,引导乡村旅游点完善停车场、导引系统、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持续完善乡村休闲环境。
六、宣传营销,提升品牌活动影响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宣传力度,树立打造品牌。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乡村旅游点通过开设微博、微信、微店等新媒体渠道发布乡村旅游美食、美景、特产、节庆、线路等信息,利用市县旅游资讯网、官方微信等公共旅游网络平台,与携程网、途牛网等网络电商加强合作,多渠道宣传推介赏花观叶游、登山踏青游、田园采摘游、民俗体验游、乡土美食游等特色乡村产品,全方位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多角度拓宽乡村消费渠道。开展“双十双百”工程,发布十大精品线路、“我最喜爱的乡村旅游点”和“我最喜爱的乡村旅游节庆”名单,开展“十大民宿”、“十大酒庄”等评选活动,全方位打造展示烟台乡村旅游精品。
七、学习借鉴,助力发展
他山之石,学习借鉴乡村旅游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持续举办乡村旅游专题研修班和乡村旅游带头人境外精准交流,2019年培训乡村旅游、文化人才5000余人,1名非遗传承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2013年至2018年,通过省文化和旅游厅连续六年共组织我市550余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境外精准交流,多次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赴浙江、日照等地开展交流培训学习,实现了15 个县市区从分管旅游负责人、乡村旅游带头人、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多层级覆盖,大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了观念,全方位、多角度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新的视野和境界推动我市乡村旅游向高品质、高品位的方向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作为富农惠农的特色产业形式,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烟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发展基础得天独厚。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采纳您的建议,结合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努力。一是实施乡村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鼓励开发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引导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红色博物馆、民俗生态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等,打造民俗旅游特色村、特色文化小镇。以乡村文化活动抓特色,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听乡音,叙乡情,写乡韵,展乡艺,忆乡物,品乡味”等系列活动。二是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整体布局中,加强部署,大力推动提升软硬环境,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三是加强旅游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志于旅游发展的专家、干部、青年扎根基层,投入农村,充实乡村旅游人才梯队。搭建学习平台,全面开展乡村旅游培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四是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加大对精品景点和线路的宣传力度。利用政务微信、微博以及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渠道,推介营销乡村旅游产品。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期待您的持续关注和参与!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