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0月19日
地点:烟台市蓬莱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室
参加人员: 二年级数学教师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活动主题: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研讨
活动过程:
一、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课标分析与解读:
“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这节课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宁敏的说课及反思
各位老师们:
本课设计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具体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围绕这些,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活动经验,语言表述,量变到质变。
“除法”相对于“加法”、“减法”、“乘法”来说,是相当抽象的。“分东西”作为一种生活经验,怎样和“除法”建立联系,从而去理解除法的意义,正是这节课令人深思的难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采用了摆分、圈分、画分等活动,在熟悉平均分两种分法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试着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个过程。课堂中大量的语言表述,都是在建立具体情境、图示、除法算式三者联系。层次一,让学生说说除法算式在情境里的意思;层次二,让学生看图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层次三,从图里让学生体验求总数里面有( )个几的问题,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 )的问题,都能够列除法算式。课堂实际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学生能够在三个层次的问题引领下,自己感悟出除法的意义,正确解答评测中的练习题。
(二)将问题进行到底。
本节课问题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适时运用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建立生活与数学符号的关系,知道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用除法计算。数学思维是无法直接由老师传递给学生的,需要学生在问题分析中摸索、体悟和积累,经历师生、生生之间的追问和质疑,能使错误的认知巧妙的转化为知识建构的砖块,从而学生获得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的遗憾带来的思考。
本节课我自认为比较得意的地方。“按每份的个数分,求几份”,要用总数÷每份的个数=份数计算; “按份数分,求每份的个数”,要用总数÷份数=每份的个数计算。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答非所问,不太理解的。建立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是失败的。这节课该不该出现这个模型呢?此外,我想分总数就是除法,就是求( )个( )呀,除法的这两种意义有必要分得这样清吗?
三、活动总结: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欣慰地看到老师采用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优学派平板,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孩子们喜欢的动手操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