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600004260598N/2020-29501 成文日期: 2020-10-12
发布机构: 市商务局 组配分类: 经济建设

第134207号:关于“关于加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日期:2020-10-12      来源: 市商务局

字号:

肖永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烟台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省委对烟台提出的“加快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高地”要求,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不断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为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着力强化“双招双引”。从改革招商体制入手,形成县市区发挥优势抓招引、市直部门单位立足职能抓招引、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抓招引的工作格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双招双引”工作的意见》,建立内外资一体化的招商体制和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围绕八大产业成立8个招商专班,组建日本、韩国、美大欧、东南亚4个国际招商专班,设立北京、上海、深圳3个招商点和日本、韩国、香港3个境外经济合作中心,实施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招商。围绕重点国别、重点片区、重点企业先后举办烟台—平泽投资合作交流会、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等招引活动。2018—2019年,引进“三类”500强175个,合同总投资4412亿元。今年以来创新“双招双引”模式,实行不见面招商、网上签约,组织13场线上签约、线上开工、线上推介活动,引进项目62个、总投资1213亿元。全面加强与“中科系”“高校系”“国际系”合作,近两年新引进中科院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北斗智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园等高端研发机构163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6个,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成为山东首批4个重点实验室之一;依托引进的中德工业设计中心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名单。

二是着力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发挥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2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县的带动作用,拓展外贸新增点,促进外贸由大向强转变,烟台获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成功争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9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开展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先后组织200多家企业参加“山东品牌产品”环球行等活动,2019年对墨西哥、巴西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25.9%、10.7%。烟台成为全省首个运营“齐鲁号”欧亚班列全线路的城市,发运范围覆盖东南亚、中亚五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从2018年12月班列首发,至2019年共发运86班、3800余车。设立外经贸运行工作专班,及时协调解决外资外贸企业的复工复产问题。推动企业参加线上展示及交易活动,推动企业通过EBay、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出口,拓展海外市场抢订单。进一步加大“点对点”联系服务外经贸企业力度,向1800多家外经贸企业派驻服务专员582人,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问题。防疫物资出口实现零的突破,累计出口口罩、检测试剂、防护服等物资2亿元。积极推动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已吸引中、美、俄等国34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额39.6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全面提升对外工程劳务合作层次,2019年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43.3亿元、增长20%。

三是着力加强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省级以上园区改革烟台开发区、招远开发区、龙口开发区、莱州开发区试点任务全部完成,内设机构和员额总数分别压减60%和80%,4个试点开发区招商人员和服务项目建设人员均超过50%。成立“四园两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四园两区”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及2020年工作要点,致力打造全市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自贸区烟台片区,聚焦中日韩经贸合作、海洋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在首创式改革、差异化探索、集成式借鉴上持续发力,推出了中日韩跨国审批、海关“两步申报”通关、资本项目国际收支便利化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新开办市场主体超过4800家。国际招商产业园重点打造高端化工新材料、海洋生物与医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3大产业集聚区,举行全球网络直播推介会,推行“标准地”招商模式,在全省率先签约大唐5G应用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烟台保税港区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研究确定了104项年度重点任务。

四是着力打造优良对外开放环境。加快“放管服”和流程再造改革,去年在全省率先出台《聚焦五大领域加快流程再造工作实施方案》,今年又出台《减证便民工作实施意见》《涉企审批领域流程再造工作实施意见》等8个实施意见,商事制度改革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务数据归集,上线运行“烟台一手通”APP,推出14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涵盖医保社保、公积金、住房保障、教育培训等16个领域。出台《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办法》,制定政商交往行为“正负面清单”。出台《烟台市“红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累计发布“诚信红黑榜”4万余例,审查、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3919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烟台港口岸正式扩大开放,2019年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亿吨,其中烟台港增长速度位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首位。

下步,我们将认真结合您提出的加强技术引进和研发加强高端外资使用效益放大财政政策杠杆效应强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等建议,紧盯“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高地”目标,坚持深耕日韩、巩固欧美、拓展“一带一路”,突出内外联动、双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是聚焦“双招双引”,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招商体制机制,围绕八大产业,招大商、引大企,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出台《重点产业精准招商指导目录》,重点跟踪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中国东方航天港等重点项目,开展补链、延链、强链招商。围绕做大做强“2+4”产业集群,紧盯“三类”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招商,今年争取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全年增长10%以上、“十四五”末达到两千亿元以上。深入挖掘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对外合作需求,精心包装100个以上重点推介项目,实现精准对接、高效匹配、专业招商。强化顾问招商,推动出台《烟台市招商顾问选聘工作办法》,年内结对100个以上全球合作伙伴。全面推广“不见面”招商,用足用好“选择山东”云平台等宣传推介平台,持续扩大烟台城市知名度和招商影响力。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攻坚,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托良好产业优势,在全省率先实施“产才融合发展十个一行动”,推动产业人才深度融合发展。制定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坚持高校院所、高端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一体化引进,力争年内新增高层次人才6000名以上。

二是聚焦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贸易体系。积极顺应国际市场趋势,深入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做大外贸总量。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进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设计、技术贸易等特色服务贸易发展。积极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全球发包、烟台交易”城市品牌。组织芝罘、莱山、开发区等重点服务外包区域,扩大产业规模、拓展业务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有特色、差异化发展的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与国内外服务外包交易平台对接合作,加快“线下+线上”特色交易平台建设,形成集线上交易促进和线下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外包产业交易促进体系。抢抓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机遇,开展“智慧新外贸”活动,推进更多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实现进出口。积极应对疫情对外贸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密切关注国际经贸形势变化,加强外贸运行监测,与企业一道共渡难关,将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聚焦对外合作,加快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加强对外合作,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参与竞争。引导企业瞄准国际领先同行,联优联大联强、引智引技引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推动企业加强与大型央企合作,利用其海外投资经验以及境外市场影响力,带动更多企业对外投资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加快引进境外资本、技术、品牌资源。加快中匈宝思德、中俄托木斯克两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形成集聚优势。推进玲珑轮胎与塞尔维亚合作项目,打造中东欧地区示范项目。深入推进“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建设,加大生物制药、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技术、市场、人才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大企业“走出去”扶持力度。用足我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等签署的自贸协定政策,推动自主品牌等向“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输出。

四是聚焦改革创新,加快夯实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平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全面抓好“四园两区”和各类园区建设。聚焦对日韩经贸合作、海洋经济、优势产业集群、科创要素等特色领域,2020年推出创新案例10个以上。国际招商产业园以“标准地”方式开展全球精准招商和国际产业合作,2020年推出净地4平方公里以上,确保招引落地1个世界500强企业、2个引擎性项目,力争所有入驻项目达到省级优质项目标准。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中德新材料产业园突出国别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快速突破“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开放园区,2020年实际利用韩资、日资和欧洲资金实现大幅跃升。保税港区以获批综合保税区为契机,加强全市保税资源整合,突破跨境电商发展,在全国196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进位发展。同时,瞄准“在全省率先完成改革任务、率先显现改革成效”的目标,全面推进“8+3”非试点园区改革,坚决破除用人制度固化、薪酬制度僵化、审批制度同化“顽症”,全面落实全员聘任制、绩效薪酬、社会事务剥离等改革措施,加快探索“管委会+”体制模式,大力推进市场化和去行政化,充分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五是聚焦争创一流,加快塑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把环境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一手抓软环境营造。软环境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优质政务环境。贯彻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吸引更多外资参与交通、市政及“新基建”建设,扩大医养、教育、金融等领域开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制定出台新的会展奖励办法,加快开发区、牟平等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培育打造10个重点会展项目。支持驻烟高校、教育机构,创新国际服务与合作形式,借助全球优质资源,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落实国家移民管理局12项政策措施等便利化政策,为来烟外籍人士提供更多便利。硬环境方面,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环渤海潍烟高铁、国际机场二期、西港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密烟台通达世界海、空航线,着力打造东北亚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幸福新城、海上世界、芝罘仙境、高铁新区等中心城区九大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国际化居住和生活环境。

在此,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商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并恳请您对全市商务工作继续予以帮助和指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