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名医后代”“时珍古方”,专治各种男女疾病?关怀备至,有问必答,时刻与患者保持联系?你绝对想不到微信那头的“医生”,只是拿着“剧本”的骗子,9个月内诈骗9000多人,涉案2500万元。男肾亏、女脾虚,还有90后的“老中医”。这是一起彻彻底底的网络医疗诈骗案件。2014年始,张某等人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天河区等地先后成立了信息咨询公司、生物科技公司、健康咨询公司。根据分工合作需要,先后纠合、聘请冯某、黄某坤、曾某聪、刘某金等人做为公司骨干,拉起了100多人的虚假药品销售队伍,开始了网络医疗诈骗之路。利用网络平台等媒体投放广告,推销声称具有壮阳、调经等功效的“大明医圣”等产品,由业务员假扮成“医生”“医生助理”或“老师”身份(经常更换如时珍古方、老中医、药膳馆等的微信头像),通过微信与被害人沟通,按照公司针对不同产品和客户状况制定的“话术”模式,对被害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虚假诊疗;谎称被害人存在肾虚、肾亏等不良健康状况,夸大病情后果恐吓被害人,诱骗被害人对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产品功效陷入错误的认识,从而购买本不需要、没有相应宣传效果的高价产品。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医疗诈骗的案件近来屡见不鲜。就在前两个月破获了一起案件,嫌疑人专门在网上给患者看病开药方,而这些所谓的"退休老中医",竟是一群90后。这个犯罪团伙之所以进入警方侦查视野,源自于受骗人高女士的报警。去年年底,高女士通过微信认识了“退休老中医”胡老师,对方自称是某省中医院著名中医学者、妇科专家,专注中药"膏滋"调补,能为每一位患者量身配药,亲自熬膏。咨询期间,高女士面对“老中医”的嘘寒问暖寒,逐步打消了距离感。出于信任,高女士购买了一款总价1980元的膏滋来调理身体,但服用之后,高女士发现身体状况并没什么改善,而且还出现了上火的现象。面对高女士的询问,“老中医“却答复:多喝水,减量服用滋膏。随后高女士去医院检查得知,她服用的是三无产品。警方通过专业机构鉴定,发现这款膏滋上没有任何国药准字号标识,成分也只是蜂蜜、冰糖、桑葚、枸杞等一般食用级材料。后经过层层追查,一个横跨武汉、福建两地,成员百余人的网络医疗诈骗团伙浮出水面。调查后发现,该团伙的销售员全部是二十多岁的大学本科生或者专科生,并没有任何的行医资质,也没有任何医学方面的知识;而该团伙的产品,全都是委托武汉一家公司批量生产的,30元成本一瓶的产品,零售价却高达500元,而吃上一个疗程得花费1980元。更令人吃惊的是,不管什么病情,受害人收到的都是一样的膏滋,所谓针对特定病情单独熬制的药品,实际上是千人一方。
烟台网警提醒:广大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要通过正规渠道治疗疾病、购买药品和保健食品,不要轻信互联网等平台上对保健食品效果的夸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