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omo自杀游戏悄然兴起,让我们不禁想到前些年席卷俄罗斯和我国的自杀游戏蓝鲸。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自残身体的快感,让他走到自杀边缘17岁的花样年华,本应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无限渴望。但川南某县17岁的男孩小亮,却已辍学踏入社会。工作不顺利,与父母关系紧张,周遭的人与事仿佛都让小亮感到压抑,以至后来发展到通过自残来舒缓压力。
小亮原在市上的一家网吧上班,辞职后的一个月,他通过境外网站第一次接触到了“蓝鲸”游戏,在他看来,这个游戏的环节设置竟与其自残解压不谋而合。于是,小亮登录一家网站,开始了“蓝鲸”游戏之旅。自此,爱睡懒觉的小亮像变了个人一般。按照“蓝鲸”的任务要求,每天早上4点20分,准时起来打卡签到,并领取新的任务。与此同时,他还网购了手术刀、酒精灯等器具,手术刀用于在身体上划伤痕完成任务,再用酒精给伤口消毒。
随着游戏的深入,每个环节对于身体上伤口的深度和数量要求越来越高,小亮却如中了邪一般,沉迷于其中,对身体的摧残给了他说不出的精神快感。在自己身体上划口子,仅是“蓝鲸”死亡游戏其中的一步。其后,按照任务的要求,他又完成了砸车、抢钱、看血腥电影、极限运动等任务。沉溺游戏愈加深入,死亡诱导愈加明显。打报警求救电话前,他已幻想着将自己的器官卖掉,换钱留给父母,然后悄悄自杀——以此完成任务的最后的一关。就在那个生与死抉择之夜,愧对父母之情唤醒了他,最终令他拨出了救命的报警电话。
相关资料显示,蓝鲸死亡游戏的参与者,大多在10-14岁之间。一旦进入,会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几乎没人能够活下来。我们该反思的是,这样一款死亡游戏,这样催人去死的任务,为什么还是能让无数青少年前赴后继呢?其实,这一系列的操纵,都是有迹可寻的。在参与“蓝鲸”的活动中,组织者会反复传递类似信息:“你是垃圾。”“这个世界不属于你,你可以选择另一个世界。”“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是‘S’开头的,semiya(家庭)、Saturday (星期六), sex (性),以及,suicide(自杀)”“你是一只鲸鱼。”比如,让参与的少年照镜子,“两只眼睛一直直勾勾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直到对镜子里的那张面孔产生陌生感,第一个任务就算完成。”这些方式,都是让孩子们从自我中分裂出来。
烟台网警提醒:暑期到来,我们呼吁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未成年子女要多加以关心关爱,多进行交流谈心,释放缓解学习和考试的压力,积极参与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如果发现其有诸如长期观看恐怖片、恐怖视频、发表消极厌世的言论、刀刻“蓝鲸”图案等自残行为时,应积极引导教育,青少年尚未成熟,对很多事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清真假,这种时候父母的缺位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