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德委员:
你好!您《建设蓝色食品名城 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提案收悉。根据部门职责分工,我局主要负责海洋与渔业养殖、捕捞等环节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就渔业生产环节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实施“海上粮仓”工程,助推蓝色食品名城建设情况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全市完成渔业经济总产值1031.8亿元,同比增长9%;水产品产量197万吨;水产品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6.2%;渔民人均纯收入2.48万元,同比增长10.3%。
1.壮大水产种苗业。大力实施渔业良种工程,以大宗品种和优势出口品种繁育为重点,加快建设省级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海洋生物资源种质库,培育建设东方海洋等10处“育、繁、推”一体化的渔业种业龙头企业,建设全省海带、海水鱼、海参、海水贝类4大种业基地。截止2017年产各类苗种3500多亿单位,产值28.4亿元。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达到16处,推广半滑舌鳎、三文鱼、杂交鲍等名优养殖新品种(系)40余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
2.提升水产养殖业。从浅海滩涂向深海、底层和岸基利用拓展养殖空间,有序推进全市-50米以内4400平方公里海底渔业开发。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向渔业园区集聚,将园区打造成布局集中、建设集约、项目集聚、环境集美、科技和人才富集的新型渔业经济板块。在北部沿海建设100万亩贝藻间养筏式养殖区;深水网箱总数达到1200个。海珍品底播总面积达到68万亩,大菱鲆、扇贝养殖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3.做大增殖渔业。在全市沿海选划渔业资源增殖站,优化虾、蟹、蜇等传统种类放流,加大岩礁鱼类放流,在内陆区市实施“放鱼养水”生态项目。“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放流资金8344万元,增殖放流鱼、虾、蟹、贝、参等苗种21.7亿水产苗种单位,为渔民增收6.5亿。积极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工程,把海洋牧场打造成为“海上粮仓”核心区。因地制宜开发增殖礁、生态礁、资源保护礁石和游钓休闲礁等多种类型人工鱼礁,鼓励和支持报废渔船用于人工鱼礁建设。投入资金5亿元,实施人工鱼礁项目41个,礁区规模达到300万空方,成礁面积3000公顷,基本建成北部沿海人工鱼礁产业带框架,有效缓解近海渔业资源衰退趋势。
4.优化海洋捕捞业。全市捕捞渔船5352艘,80%以上海洋捕捞渔船为60马力以下近海作业小型渔船。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和渔船数量及功率指标“双控”制度。培植壮大京鲁、烟渔、北京远洋3家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在萨摩亚、厄瓜多尔建设2处海外综合性渔业基地。2017年,海洋捕捞产量64.1万吨,其中远洋捕捞产量4.8万吨。
5.做强水产加工业。重点发展海带、扇贝、海参、鱿鱼、鳕鱼、海洋调味品、冷冻食品等水产加工业,重点建设大季家等10处年销售20亿元以上现代化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培植壮大东方海洋、京鲁渔业等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中鲁远洋(烟台)、烟台骅达等8处区域性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区域性水产品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2017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396家,年加工水产品189.8万吨,产值386亿元。水产品出口额14.6亿美元,176家水产品加工企业通过HACCP、欧盟等国际认证。
6、加强水产品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管。配合相关部门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城市,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城市。开展整建制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活动,完成了第一轮考核。突出海参、海水鱼等主导品种,以工厂化、池塘养殖模式为重点,组织县市区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2017年抽检苗种、产品1390个,合格率99.2%,阳性案件处置率持续保持100%。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开展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上线运营,部分海参加工产品和大菱鲆鲜活产品实现了来源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开展水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建设,340余户企业养殖产品附带质检报告实现了产地准出。购置改装了全省首辆水产品检测执法车辆,实现了现场取样、制样、检测,进一步提高了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1、近海捕捞业持续萎缩。过度捕捞和近海污染,造成海洋渔业资源呈现严重的衰退趋势,捕捞产量逐年下降。据统计,2015年全市近海捕捞产量70.5万吨,2016年70万吨,2017年64.1万吨,呈逐年递减趋势。
2、水产加工业发展面临挑战。因用工成本提高和银行信贷等因素影响,加上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水产加工业发展面临困难和风险。
3、渔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受经费等因素影响,渔业品牌宣传推介效果不够明显,需要进一步强化。
4、渔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市水产养殖业户中散户约占70%以上,养殖设施简陋,规模普遍较小。
5、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日益加大。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要求越来越高;从业者素质提升缓慢,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监管人员不足,县市区局质量监管人员总数不足40人;检测经费偏少,县级质量安全监管经费不足,监管压力大。
三、加快海洋食品产业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积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品牌、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在持续抓好养殖、捕捞和休闲渔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水产加工业,推动海洋食品产业发展,保障市场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水产品消费需求。
1、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建设芝罘卧龙、开发区大季家、长岛南长山等10处年销售20亿元以上现代化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牟平养马岛、海阳、长岛3个中心渔港经济区和招远、龙口、莱州西由、朱旺、三山岛、长岛大钦岛6个一级渔港经济区,形成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渔业、旅游餐饮和城镇建设等为一体,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明显的渔业经济区。培植壮大东方海洋、京鲁渔业、新海水产等30户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中鲁远洋(烟台)等3个省级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基地示范作用,培植壮大中水烟渔、三奇食品、水星食品等企业规模,打造8处区域性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打造胶东半岛北部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集群。指导中国(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完善现货交易设施,建设区域性水产品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260万吨,加工业产值突破430亿元,出口额18亿美元。加强水产品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深化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工作,组织开展好农业部和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工作。强化质量安全监管,2018年计划抽检1400余个样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药残超标案件处结率继续保持100%。
2、深入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发挥中央驻烟渔业科研机构、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推进渔业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技术中心建设,建立技术体系、创新联盟。组织实施渔业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开展海参、鲍鱼、对虾、扇贝等产品养殖生产、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大宗产品、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从加工副产品中提取鱼油、鱼鳞胶、胶原蛋白、虾油、虾味素以及虾青素和甲壳素等技术,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结合海洋经济创新示范项目,培植和引导一批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中柏京鲁船业公司、烟台冰轮集团、烟台海洋技术学院等山东省远洋渔船研发与制造基地、远洋渔船关键设备研发与制造基地和远洋渔业船员培训基地,推动金枪鱼围网船、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秋刀鱼兼作鱿鱼钓船的建造改造。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快构建“专家+示范基地+渔技推广员+科技示范户+渔民”的推广服务机制。
3、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按照“一市一品、一县一品”区域品牌创建要求,强化品牌培育、产品认证和政策支持。市级重点培育“烟台海参”地域品牌,县市级重点打造“莱州梭子蟹”、“长岛鲍鱼”等特色渔业区域品牌。加强渔业品牌资源整合,通过品牌授权、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烟台渔业品牌的集中度和认知度。创新渔业商业模式,加强与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引导渔业企业开展网上营销,开展水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完善市级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与省级、国家级水产品追溯平台对接。用好市级200余万元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渔业品牌宣传推介工作,优化方式方法,提高宣传推介效果,积极打造培育渔业品牌。到2020年,新增5个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
4、完善海洋食品产业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加强协调沟通。积极与发改、土地、规划、建设、商务、交通、财税等部门进行协调,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出台蓝色食品名城建设意见。二是完善渔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标准化渔港,形成以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龙头,以二、三级渔港和渔业港湾为支撑的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到2020年,全市建成3处中心渔港和6处一级渔港。推进渔业信息化建设,依托“海上山东”等网络平台,推进数据和信息整合共享,逐步建立养殖、科技、经济、执法、环保、渔业资源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市县两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涉渔专项资金,加大对渔港建设、海外渔业基地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等支持力度。扎实推进世行贷款中国食品(烟台水产品)安全示范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相关部委和世行的要求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支持优势渔业企业上市融资、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渔业公共服务、渔业基础设施和渔港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四是实施渔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海洋渔业高等职业教育,利用“阳光”培训、“金蓝领”培训、转产转业渔民培训等政策,加快新型渔民培训,全面开展渔业职业技能鉴。